首页 > 观察与思考 > 连台合作建设蓝碳产业园的思考
2025
04-09

连台合作建设蓝碳产业园的思考

蓝碳是由海洋、海岸带、河口、湿地内生物固碳和储碳增加的碳汇,也叫海洋碳汇。蓝碳产业园是激活蓝碳资源,转化蓝碳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加速把碳汇资源变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实现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统一的园区。

一、连台合作建设蓝碳产业园具有可行性

一是连台具有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台湾地区也提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研究表明,蓝碳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是传统“绿碳”的10倍以上,蓝碳将成为“撬动”碳中和的重要支点之一。

二是连台有资源类型的互补性。台湾蓝碳资源以海草床与红树林为主,拥有681公顷的红树林、5 000公顷的海草床,这是发展蓝碳的重要资源,但盐沼比较少。盐沼有很强的碳汇能力,盐沼湿地是连云港海岸独特的生态系统,有滨海湿地16.7万公顷,芦苇群落、碱篷群落、互米花草群落是分布最广的草本盐沼类型,连台有资源类型的互补性。

三是连台有需求的共同性。连台在蓝碳资源研究、认证与碳权交易机制相关方面相对缺乏。台湾正呼吁政府重视蓝碳交易,让蓝碳纳入台湾的减碳成绩,或进行碳权交易,换取保育生态的资金,达成双赢。蓝碳产业是连云港市海洋强市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板块,也是发展显著滞后的短板。连台合作建设碳汇产业园,走出一条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碳汇产业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连台合作建设徐圩新区蓝碳产业园具有典型意义

首先,落实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建设海洋强市的战略部署的需要。连云港市委市政府(2023)2号文件提出:“推动绿色低碳海洋产业园区建设”;连云港市委市政府(2023)6号文件提出:“打造徐圩港区水生生物多样性示范基地,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工程”,培育海洋碳汇发展高地。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增强碳汇能力,研究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邢正军市长也明确提出要求:“海洋蓝色碳汇,也可能是巨大的市场,要早一点谋划,早一点发力。”

其次,助力徐圩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徐圩新区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发展新型临港产业的核心区,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建设徐圩新区蓝碳产业园,碳汇交易作为分担、缓解碳排放压力,对于服务园区中长期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动打造全国领先的零碳化工园区、碳中和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推动永久性固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展现徐圩新区作为国家级区先导区“先行先试”责任担当的需要。在当前碳汇政策、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徐圩新区通过建设碳汇产业园,可以“先行先试”蓝色碳汇,抢占海洋碳汇制高点;建立碳汇示范区,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碳汇融资,畅通金融保障新渠道。通过建设碳汇产业园,可以打通蓝色、绿色碳汇从开发、认证、交易到抵消的关键环节,打造碳汇经济全产业链,特别是推进连云港市蓝色碳汇体系建设,抢占蓝碳经济新高地,提升连云港海洋经济的区域竞争力,打造江苏碳汇产业的“徐圩样板”。

徐圩新区地处海陆、南北过渡结合部,地貌类型多样,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要素齐聚,兼有海洋、湿地、农田、森林、城市等多种类型生态系统,具有发展碳汇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具有设立蓝碳产业园的资源优势。

三、建设连台徐圩新区碳汇产业园的基本构想

连台徐圩新区碳汇产业园包括蓝碳产业及与碳汇相关的产业,有以下主要产业板块。

(一)蓝色碳汇产业板块

1.渔业碳汇。用好1 700平方千米徐圩海域面积,建议建设“碳汇工厂”——海洋牧场,借鉴“桑沟湾模式”,通过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增殖放流、投放鱼礁以及捕捞业等手段发展“碳汇渔业”;通过发展深蓝渔业、建立深远海绿色养殖基地等途径,做大渔业碳汇体量;通过海洋生态资源、海洋碳汇生态系统有效修复和保护、滩涂修复海岸线生态化改造与保护等措施增加渔业碳汇。

2.海草床碳汇。海草是海洋里的高等植物,是地球上唯一一类可以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高等被子植物,由海草连续分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称为海草床,被誉为“海底森林”。徐圩新区可以通过获取海草根茎片段,进行培养、扩繁,移植到修复海区来进行修复,既保护生态,又增加碳汇。

3.盐沼碳汇。徐圩新区有大片与红树林、海草床齐名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的盐沼湿地,滨海盐沼植物主要类型有芦苇、柽柳和翅碱蓬及互花米草等。通过推进海岸带保护工作,探索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增汇新途径,实施退养还滩(湿),打造生态海堤、十里湿地,建设海洋生态廊道、“靠海亲海”的休闲娱乐海岸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岸生态公园和南红北柳生态交错区,并建成滨海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盐生植物种质资源繁育与开发利用基地。

(二)碳汇理论构建与交易平台搭建板块

1.建立碳汇理论研究平台。建议引进专业研究机构和科研团队,加强海洋碳汇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搭建蓝碳经济科研创新平台,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争取在绿色石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海洋生态碳汇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2.打造碳汇交易平台。探索制定碳汇交易规则,打造碳汇交易平台,推动建立强制性碳汇交易机制。

3.创新碳汇金融产品和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进入碳汇领域,引导碳汇产业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拓展涉海涉碳企业融资渠道。

(三)碳汇旅游产业板块

开展碳汇旅游业务。依托海洋牧场发展海上文旅(海上观光、垂钓等),推进海洋牧场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波浪发电、休闲垂钓、生态旅游等融合发展,打造三产融合、渔能融合、渔旅融合等发展模式,实现现代化“全域型”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用好东亚—澳大利亚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生态节点和中转站的鸟类资源丰富多样等优势,开展滨海湿地旅游、亲海岸线旅游;用好南北兼容的植物生态体系优势,发挥河湖水系优势,依托香河生态园建设,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具有滨海特色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开展乡村生态游。

(四)海工装备产业板块

该板块为服务蓝碳产业的海工装备制造业。利用台湾在海工装备方面的优势,发展海工装备产业。一是连台合作研发和生产环保浮球、深水网箱、养殖工船、水下机器人、光纤传感器等多种海工装备。二是在远海深海处建立网箱,投放养殖幼苗进行养殖,配备渔业监测系统、智能投饵系统、水下洗网设备等,实现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无污染化。三是利用台湾养殖工船的建造优势,既解决传统深海网箱养殖不可移动的弊端,还可以发展造船业。四是利用生态型鱼礁与相关企业开展海上风电项目的二次开发。
(文 / 古璇 古龙高)

【本文为2024—2025年度连云港市对台工作研究专项课题《新质生产力视阈下合作建设连台蓝碳产业园的思路与对策》(项目批准号24LKTZT01)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古璇,无锡学院;古龙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沿海沿桥(连云港)发展研究中心】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