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广西北部湾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5
04-09

广西北部湾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防城港市那良镇大勉村为例

摘 要:广西北部湾地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留存了大量红色文化。本文以防城港大勉村为切入点展开深入调研,首先概述大勉村的红色革命历史,接着分析大勉村红色文化的保存现状及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大勉村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实施策略,为提升地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文旅融合;传承发展​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提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在新征程中,传承发展广西北部湾红色文化,能让地区群众通过红色文化启智润心,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广西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同时,依托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乡村绿色生态资源,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盘活农村经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那良镇大勉村红色文化发展概述​

那良镇是广西防城港市的侨乡之一,地处十万大山南麓,南与越南隔河相望,因水而兴,历史上曾是繁华的商贸重镇,素有“英雄故里、边陲重镇”的美誉。在那良镇牙山脚下,有一个红色革命村庄——大勉村。1939年,沈鸿周受中共防城党组织委派,回大勉村组建抗日队伍。1945年6月,中共地下党在那良镇举行武装起义,大勉抗日组织参与其中,开赴中越边境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45年11月,中共在大勉村建立了防城县(现为防城区)第一个游击革命根据地,并与南路人民解放军第一团胜利会师,揭开了广西边境人民解放斗争的序幕。1947年秋天,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团在大勉村成立,任命沈鸿周为团长,随即召开军政会议,会上要求全体党员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加强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党的基层组织,以领导全县人民深入开展武装斗争。在反敌“清剿”中,大勉村人民英勇斗争,122人参加革命,24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村里的沈六妈和她4个儿子的故事至今仍在村里流传,沈六妈经常给游击队员买米、送饭、送信,还把4个儿子送去游击队,后来他们全部为革命捐躯,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沈六妈为“革命母亲”。​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那良中学内建有那良抗日武装起义纪念亭,在大勉雁心希望小学内建设了大勉革命历史展览馆和烈士纪念碑亭。这些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防城港的奋斗史,也见证了防城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初心。​

三、新时代大勉村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通过实地走访防城港市那良镇大勉村,采用民间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查询文献等方法,归纳出新时代大勉村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红色文化传播载体有限,传播方式单一​

通过在那良镇和大勉村访谈发现,当地主要借助报纸、宣传手册以及口口相传等传统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在小范围内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区的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司,近几年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纷纷到大勉村革命历史展览馆和烈士纪念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但由于大勉村地处偏僻,对外宣传较少,其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因此,在整个广西范围,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大勉村的红色文化鲜为人知。为推动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建议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播,利用抖音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市级文旅网站对大勉村进行大力宣传,提升当地红色文化知名度,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村,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让历史照进现实,提升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力。

​ (二)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整合力度欠缺​

通过走访,笔者发现大勉村对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远远不够。一是对红色文化资源家底不清楚,除了雁心小学内设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亭和一间较小的革命历史展览馆外,未见其他红色资源,缺乏对资源的整体挖掘、统筹规划和整合保护;二是村内唯一的历史展览馆陈设简单,在面积不大的馆内,主要以静态的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为主,侧重于纪念和陈述,缺乏对史实的动态演绎和对红色革命精神的深层次挖掘,很难使参观者产生带入式共情体验;三是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的精神动力不足,红色文化精神未能充分融入群众的日常思想行为中,未能让群众做到耳熟能详。大勉村红色底蕴深厚,具有不可替代性,红色旅游前景广阔。当地政府可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特色,充分整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凝练红色精神,致力于打造文化精品和产业,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助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三)红色文化传承者缺失,人才队伍建设待加强​

通过在大勉村两天的实地走访调研发现,群众对当地红色资源了解较少,传播积极性不高,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不足,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红色资源进行学习。红色文化的根基和血脉在于其历史价值,而专业人才是传播这种价值的主导力量。目前留在大勉村的多为老人和孩子,因此红色文化传承者缺失的问题较为突出,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由于大勉村地处偏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医疗等相对落后,导致各类人才难以引进和留住。村里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平时没有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学校虽在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培养了一些小讲解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红色文化教育,但从长远来看,大勉村需要一支讲政治、懂文化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来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

(四)红色文化与教育融合度不够,教育功能未充分发挥​

通过走访,笔者发现,当地的红色革命历史与教育的融合度不够,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未能充分体现。​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那良镇大勉村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此时更应利用红色文化,尤其是当地的红色革命精神激励学生。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学校高度重视,发动广大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深入系统研究本土红色文化,提炼红色精神,同时要求各门课程的一线教师以身作则,先学先行。​

四、推进大勉村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采用多平台加强宣传,结合地区特色对红色文化进行创新传播​

村两委和镇政府应争取市政府的相关资金和技术支持,将大勉村的红色故事改编拍摄成微电影,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微信等热门平台进行有效传播,再现革命斗争历史,让大勉村红色资源“活起来”,激发全国各地游客对大勉村红色文化的兴趣。此外,还可实地开发打造独具边关特色的红色景区,拍摄融合优美自然风光的宣传片,借助互联网对大勉村进行多角度大力宣传,让更多人认识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山村并前往参观游览。另外,村史馆可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引入AI、VR等技术手段,使馆内静态的红色图片和文献“动起来”,让观众身临其境进行互动式游览,增加可视化和沉浸式体验,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大山深处红色文化的强大魅力和感染力,从而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二)大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须深入挖掘、科学整合资源,通过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旅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可通过改扩建大勉村道路,建设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为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汇聚更强大的力量。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尊重市场规律,运用整体化思路整合现有资源,充分调动村委闲置资本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增强大勉村文化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打卡留念。同时,通过开发与红色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使很多青壮年无须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还能兼顾教育孩子和照顾老人,并赋予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三)增强文化认同,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

大勉村委和那良镇政府应优化人才政策,健全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于那些懂红色资源开发和数字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给予特殊照顾,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善人才待遇,确保优秀的专业人才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同时,可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全面提升他们对当地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采取“走出去”政策,选派人员到国内红色文化保护利用做得好的省市和地区进行学习培训,让他们开阔眼界,将所学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形成新的工作思路,更好地传承发展当地红色文化。此外,还可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到村委为选拔的人员授课,积极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培养红色文化人才。​

(四)挖掘教育价值,促进红色文化进课堂

那良镇教育部门应积极争取上级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将那良镇和大勉村的红色经典和革命故事编成本土的自选教材,在当地中小学引导开设相关课程,融合思政课和历史课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从革命历史斗争中坚定理想信念,接受红色教育,从而自觉地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同时还可增设“第二课堂”,通过党团共建、红色研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多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使他们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无限魅力和无穷力量,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更好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五、结束语

新时代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而文化振兴是其关键一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像大勉村这样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具备这一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整合保护大勉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将红色精神融入当地教育,争取培养更多红色文化人才,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形成良性循环。​
(文 / 雷琼宇)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海职业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类重点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广西北部湾地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编号:2024YKZ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雷琼宇,广西北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社会学)

参考文献

[1]郑先平,钟杰,李凤红,等.新时代江西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赋能与利用思考[J].传媒论坛, 2023,6(20):67-69;80.

[2]张迪,徐娇慧,林俊颖,等.海陆丰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3):31-33.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