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科技创新支撑苏北新型城镇化对策研究
2018
02-11

科技创新支撑苏北新型城镇化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由以往单方面注重城市规模扩张、空间扩大,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内涵品质、公共服务等内容为中心,真正地使我们的城市成为具有较高生活质量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场所。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期以来,苏北城镇化主要依靠“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投资驱动”等要素推动,导致了区域发展失衡、城乡二元畸形、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科技创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苏北城镇化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就要突破苏北城镇化过程中空间、人才、资源和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瓶颈制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作用。

一、苏北城镇化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长足进步。从1978年到2016年,城镇化率从13.7%提高到67.7%,高出全国10.3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经济总量达76086.17亿元,三次产业生产总值构成占比达到5.4:44.1:50.5,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2.66%。

(一)苏北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江苏三大区域中,苏北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41.7%上升到2016年的60.7 %,高于全国3.3个百分点。苏北与苏南城镇化率差距有所收敛。苏南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67.5%上升到2016年的75.9%。2007年苏南和苏北城镇化率的差异是25.8个百分点,到了2016年差距降低到了15.2个百分点,收敛了10.6个百分点。苏北与苏中城镇化率差距也进一步缩小。苏中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48.8%上升到2016年的64%。2007年苏中和苏北城镇化率的差异是7.1个百分点,到了2016年差距降低到了3.3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缩小。这表明近十年中苏北城镇化进程相对于苏南苏中来讲较为快速。同时,苏北内部城镇化率差距也在缩小。2007年,徐州和盐城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一点,分别为45.8%和43.7%;宿迁的城镇化率最低,仅为34.1%。经过十年的发展,苏北城镇化率均快速上升,虽然盐城在城镇化率方面仍然领先,但苏北内部城镇化逐步收敛。其中宿迁的城镇化率上升的速度最快,超过了20个百分点,2016年达57.5%;最慢的徐州也超过了17个百分点,为60.7%。

(二)苏北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全省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苏北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仍然不高;与苏南产业结构相比,苏北产业结构存在着较大不合理状态,苏北一产就业比重较高,农民市民化滞后;城镇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城乡差距较大,落后地区较多;苏北城镇化特色不突出,特色没有得以凸显;城镇化粗放发展导致污染严重;等等。
目前,苏北城镇化率超过60%,再一次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意味着苏北城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由量到质的转变阶段,根据世界城镇化经验,到了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加快城镇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新阶段。

二、经验借鉴

通过科技创新支撑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是苏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蜕变与升华,成功与否决定着未来苏北前途与福祉,影响着江苏整体发展能力与水平,制约着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等历史进程。因此,借鉴成功做法,吸收有益经验,对加快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意义十分重要。

(一)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随着时代发展,高新技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科技驱动产业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上海“张江药谷”是科技驱动新型城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是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最早开发的基地之一,始建于 1994年。经过二十年的开发,上海张江“药谷”因在成立之初设置了产业入驻门槛、技术含量门槛、生态环保门槛、投资强度门槛等各种限制性指标,坚守了高科技产业和科技创新功能,从而确保导入产业、入驻企业、终端产品等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和高效性。在张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创新研究机构的高度集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培育是张江“药谷”的一大亮点,张江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升级、拓展,为张江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大量人才与人口的集聚,也促进了配套环境的提升,驱动了张江城镇规模的高质量有序拓展。

(二)浙江:特色小镇

2016年5月,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创建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如何创建等作了具体规定。目前,约三分之一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平台资源,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科技领域。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成功源于按照 “四个一”来运作。一是一个产业(一个特色)。特色小镇必须是产业特色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或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将其打造成为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富有特色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一个主体(一个投资主体)。每个特色小镇均明确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政府重点做好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政策完善等工作。三是一个区域(打破行政管辖权)。明确了特色小镇既可以设在市区内,也可以依托乡镇传统特色产业设在乡镇工业区或者某行政村里,体现了“小而精”的理念。四是一个运作方式(市场化运作)。明确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借助企业招引企业,通过产业集聚产业,政府主要做好规划编制、完善政策、设施配套、评估奖惩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

(三)苏南:苏州经验

200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苏州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2014年3月,苏州又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从“省级试点”晋升“国家试点”,为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改革红利”,也赋予苏州更大的担当。按照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苏州积极破解难题,打造新型城镇化发展、共同富裕、“四化”同步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乡金融制度改革等8个示范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先行者,苏州抓住改革试点重大机遇,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后推出“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三大并轨”“四个百万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创造了多项全省乃至全国第一。通过改革,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苏州致力于破解谁来种地、农民如何持续增收、如何分享土地增值收入、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合一、新型城镇化如何推进等难题,并取得积极成效。

(四)对苏北的借鉴意义
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科技驱动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到浙江“四个一”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再到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从中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发展路径,并值得苏北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学习借鉴。第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是城镇化发展保持健康与活力的根本。 第二,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准。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本质。 第四,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就近解决农民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途径。第五,坚持市场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引导职能,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三、科技创新支撑苏北新型城镇化的对策

推动苏北新型城镇化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构筑切合苏北实际、彰显苏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全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题,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推动苏北新型城镇化,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苏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实现“两聚一高”新江苏奠定坚实基础。

(一)转变发展观念,明晰科技支撑定位

全省上下特别是苏北五市要把加快苏北城镇化建设上升到补齐江苏发展最大短板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发挥苏北后发优势,加快后发先至。立足城市群发展视角,将功能型与综合型两个城镇化阶段统一起来谋划,既要充分发挥区位等功能优势,加快功能型城市建设,又要超前构建城市竞争优势,打造现代化苏北特色新型城市群,呼应扬子江城市群。要深度研究科技创新在苏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超前谋篇布局,把科技创新作为振兴苏北新型城镇化的第一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来布局并推进苏北城镇化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建设。

(二)加强规划引领,突出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战略层面上要有前瞻性的规划部署,尽快出台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着力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探索科技创新支撑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长效作用机制和典型模式。二要强化规划衔接。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共同对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做出整体规划和安排。在城镇建设规划中明确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使科技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与各宏观管理部门的联动和协调,推动规划之间的衔接,提高和充分发挥科技规划在苏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夯实科技支撑动能, 推动“四化”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在于经济结构转型、人口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功能布局优化,是一个从量的提升到质的转变的过程。要通过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四化”的良性互动,夯实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经济基础。一是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不动摇。过去十年苏北第一轮跨越发展,新型工业化居功至伟。破解苏北工业化的重点和难点乃至苏北全面建成小康,仍须新型工业化导向。二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深厚潜力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高,这正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苏北工业化跨越发展的真谛所在。三要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融合。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需要坚持不懈,积极稳妥实施“适度集中型”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效能,新城镇建设要量力而行并注重产业与人口有效集聚。四是要谋求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相互协调。与农业产值不足3%和农业就业人员仅约7%的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苏北农业现代化具有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并大有潜力可挖,谋求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需要统筹兼顾。

(四)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形成科技支撑动力

一是制定出台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向苏北的政策,诸如人才支撑、财政税收、土地使用等政策。二是搭建有利于苏北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苏北新型城镇化加速。要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加快对城镇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校企研发中心等平台,共同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创新产业化项目,提升企业白主创新能力,促进城镇产业转型升级。三要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环境,形成创新资源进驻和辐射有利条件,增强苏北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

(五)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优化空间分工结构

一是提升苏北城市垂直分工层次。城市在分工中的位置,主要取决于产业分工的位置,而产业的结构状况和分工层次又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抓住重大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按照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二是强化苏北城市水平分工优势。顺应发展阶段的变化,发挥特色优势条件,按照省里提出的“1+3”功能布局,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沿海经济带及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发挥苏北在“一带一路”上的优势条件,融入国内和国际分工体系,更好地将产业发展和区位条件结合起来,加快形成苏北特色城镇化发展。三是提升苏北城镇化发展一体化水平。根据“综合协调,分类指导,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让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研发组织通过科学分工、协同配合,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和区域知识扩散辐射作用,推动省市县紧密合作与互动。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苏北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因地制宜做好振兴苏北乡村的各项工作。通过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农村价值;通过培训与教育,提升村民价值;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庄价值。(文/孙巨传  蒋红奇)

(作者系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