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16年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关于“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的通知》,同年10月,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共同批复“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并确定天津滨海新区、南通、福州、厦门、青岛等8个城市为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7年6月再次确定秦皇岛、上海(浦东新区)、宁波、深圳、海口等7个城市为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而连云港都没有位列其中,究其根本是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能力不强。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和相关指导文件学习,借鉴国内外海洋经济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对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建设进行测度分析和客观评价,找出连云港市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且复杂工程,评价海洋经济创新发展需要从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始,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进行量化,推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能力,实现人与海洋、城市与海洋的联动发展。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评价海洋经济与创新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着眼点各不相同,从国内外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到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格局,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思路构建出指标体系,并对其得出的结果实施验证和应用。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和已有的统计数据分析、筛选和整理,从中抽取与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等有关的信息,同时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关于“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的通知》等文件指导下进行提升,最终从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产业孵化集聚创新、海洋经济创新绩效、产业链协同创新等4个层面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45个。
二、评价分析
根据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本文运用基期法对所需数据进行分析如下:
(一)总体指数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以2015年为基期,2016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为104.21%,比2015年上升了4.21%;2017年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能力综合指数为133.66%,比2015年上升了33.66%,相对于2016年也上升了29.45%。2017年综合指数增幅突出。2017年间连云港市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对海洋经济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大型港口的建设、注重海洋生态保护、加大海洋科研投入等措施对于提升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能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使得海洋经济发展取得跨越性成效。
(二)分项指数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海洋经济发展基础的建设呈稳步上升状态。2016年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的综合指数为112.36%,比2015年上升12.36%;2017年综合指数为131.69%,比2015年上升31.69%;增幅可观。此外,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在先天优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为的客观因素。根据2010—2015年中国及江苏海洋质量公报显示,江苏海域水质处于清洁与较清洁标准范围的面积正在逐年下降,部分区域水质低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因此,近年来连云港市大力开展海洋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其中包括滩涂、海岛的绿色开发,规划海洋一、二类区域保护,严格执行伏季休渔、海洋捕捞“零增长”等措施,最大程度恢复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降低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构建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将国、省市政府规划中重点工作项目划入评价指标中。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连云港市在2016年指数为108.79%,同比2015年上涨8.79%;2017年为120.58%,相较2016年上涨11.79%。根据资料显示,近几年连云港市对于海洋产业的孵化投入加大,海洋科技产业园区的规模增大,涉海从业人员增加,对于中小微型科技企业的孵化也投入大量的资金等,对产业孵化的指数上升作用明显(图3)。
绩效作为评估企业发展状况,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样适用。海洋经济创新绩效主要考核的是科技、文化、制度创新。从图表可以看出,2016年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创新绩效指数为111.27%,比2015年指数增长11.27%;2017年为126.64%,比2015年指数增长26.64%。随着海洋强省的建设,江苏省对于连云港市海洋经济“龙头”作用和“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也上升到重大战略层次,连云港市海洋经济R&D投入、科技成果专利数、智慧海洋信息化平台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同时连云港市对海洋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大,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滨海旅游低空飞行项目、世界海洋日的宣传和放鱼活动,不断在提升人民的海洋意识。地方政府与淮海工学院等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验项目、合作研发试验平台纷纷搭建,有效支持涉海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育,为海洋经济创新绩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图4)。
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海洋产业的创新发展。2016年连云港市海洋经济产业链协同创新指数为119.83%,同比2015年增长19.83%;2017年指数则上升到135.21%,同比2015年增长35.21%,增幅稳定持续。从数据可以看出,连云港市海洋产业创新效果显著。传统海洋产业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但对于考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则需要对传统海洋产业进行变革创新,其中不乏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海洋新兴产业不仅仅是海洋第三产业,其中还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生物制品等。连云港市港口优势突出,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原油码头建设取得进展;连岛建设成为能源综合服务海岛、海上风电的开发;依托连云港市四大药企,积极研发海洋生物医药。实施创新举措的同时完善海洋产业链配套服务系统,加大产学研合作数与海洋经济的创新成效息息相关(图5)。
三、存在问题
本文基于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指数分析,特别是将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放在纵向的发展中去审视,以及与全国已经批复的南通、舟山、秦皇岛等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横向比较中去衡量,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海洋产业质态落后。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尚处于资源消耗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传统海洋产业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海洋支柱产业的引领作用还有待提升,海洋旅游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尚未充分发挥,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的关键作用也未开发充分,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力不足。
二是科技支撑作用不强。连云港涉海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数量仍游离于产业之外,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发展力不足。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开发滞后,涉海产品附加值不高,海洋高科技人才团队与发展需求之间不平衡,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三是产业孵化能力不足。连云港缺乏科研创新,创新资源单一,没有多方面整合资源合理分配;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存活率低,孵化能力较弱,海洋知识产权、专利都低于其他沿海城市;海洋融资能力薄弱,没有形成配套的一系列专业化服务体系,没能形成集群创新、集群发展、集群孵化的新发展模式。
四是产业链协同薄弱。连云港涉海企业和海洋科研机构之间缺乏联系、合作,成果转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科研机构中海洋科技类的课题项目较少;海洋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存在短板,没有形成优势品牌和产品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培育力度不足,连云港市具有医药产业优势,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也没有发展成为连云港市海洋新支柱产业,也没有形成门类完整的海洋产业链。
五是生态环境压力增大。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给连云港海洋经济发展带了不同程度的制约。海洋生物、海水水质等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污水等问题使得海州湾污染面积有所增加,污染损失加大。
四、对策建议
一是建设多层次海洋创新体系。深入开展科技兴海战略,围绕产业链协同创新、产业孵化集聚创新,促使科技创新资源重心向海洋产业集聚,构建以涉海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支持连云港海洋开发园区和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海洋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同时鼓励海洋科研机构和海洋专业高等院校加强合作,重点推进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海洋科技研发平台和机构。依托沿海城市、临海城镇等地理优势建设一批便利化、专业化、开放式涉海众创空间,围绕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水淡化装备等产业进行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产业新优势。加快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根据重点涉海园区规划建设海洋产业孵化服务基地,政府支持银行业和金融行业等各中介组织对涉海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支持淮海工学院探索创建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提升海洋基础学科教研能力。
二是发挥港口龙头带动作用。依托港口优势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建设临港特色产业园,推动产业链分工协作,重点创建一批创新性强、配套齐全、规模大的临港产业基地。加快临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环境,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和谋划自由贸易港,大力发展港口综合物流和贸易,巩固并提升连云港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地位。利用好“一带一路”交汇点先导区建设契机,加快推进徐圩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深海港建设和上合组织出海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徐圩港区对涉海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打造区域性国际枢纽港、集装箱干线港和现代化产业集聚港。响应国家号召,加快中哈物流中转基地的建设,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海产业方面的合作,逐步将涉海产业链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打造国际性物流集散中心。以建设临港工业为基础,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为重点,建成临港工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构成临港产业与港口互为支撑的格局。
三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壮大与传统产业提升互动并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建设连云港市现代海洋产业高地。聚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支持建造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基地,形成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海洋工程专业化服务,走特色化道路。着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支持连云港市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加快其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依托四大药企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加快海洋传统药源和中成药等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步伐,扶持海洋药用资源综合的产业链体系,加大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使“蓝色药业”成为新的海洋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研发新能源海水淡化成套装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技术合作。提升海洋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滨海旅游业,建设山海神话文化旅游精品。连云港市重点推进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建设,保护性利用、开发海岛旅游资源,构建“山海城港”互动的新格局,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旅游节点。引导涉海金融服务业发展,创新海洋金融发展机制,发展非银行性质的金融产品,鼓励建设海洋产权交易平台和中介机构,发展海洋创投,打造海洋特色金融。
四是构建智慧海洋信息化管理体系。当前,国家大力建设“智慧海洋”信息基础,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大开发的“龙头”理应响应国家的号召,“智慧海洋”对于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海域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智慧海洋信息化”建设应立足于“服务海洋开发、经济建设、海洋管理”的宗旨,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为目标。连云港对于建立健全智慧海洋信息化管理体系,形成覆盖连云港市全部涉海企业以及三县海洋主管部门的海洋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连云港市智慧海洋建设分为三个层面:数据层、应用层和支撑层。建立面向经济发展、管理决策、社会公众的“智慧海洋”应用系统,全面提高海洋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为江苏省最终建立“智慧海洋”系统奠定信息、技术和应用基础。
五是全方位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规划以维护和改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为重点,以保障生态安全、促进陆海城和谐为目标。结合连云港市的海洋环境现状,将敏感、重要和脆弱区域划定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并分区分类严格管控,从而有效推进连云港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的原则,科学处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海洋开发强度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海陆一体、江河湖海统筹,陆域污染排海管控和海域生态环境治理并举,做到海域和陆域联防、联控和联治。对侵蚀性岸线开展整治修复,遏制生态进一步恶化。严控各类损害海洋生态红线区的活动,为未来海洋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保留余地。
文 / 张宏远 翟仁祥 毛泽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2758.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