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是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各种文化的重新解构和融汇的最新趋势。徐福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这种独特的语境中,已经成为促进海上丝路非遗资源融合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特质之一,引领着“海丝”非遗资源与海洋文化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交流与融合。
一、徐福文化在“海丝”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
徐福文化资源虽然有着2000多年的传承,集中在东亚三国, 但它们现在更多地表现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在引领海上丝绸之路其他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徐福作为“海丝”东渡“第一人”的地位,为徐福文化引领“海丝”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上丝绸之路”,史学界一般又将其划分为“海上丝路南方航线”与“海上丝路东方航线”两条线路。与海上丝路南方航线一样,海上丝路东方航线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海上丝路东方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这已经是目前“海丝”研究中的普遍看法。而秦代徐福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航线的最早开拓者。徐福一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向海外的一次大传播,也为此后更大规模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拓宽了航路。在徐福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航线之后,汉代至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航线一直通畅。在汉代到魏晋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江浙等地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海上航线,是历史上著名的黄金通道。两千年来,徐福东渡由传说为史实的论证过程,还原了“古代伟大航海家”“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本来面目。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在韩国首尔大学的演讲中列数中韩友好历史,其中第一位就是“从东渡求仙来到济州岛的徐福”。徐福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航海家、探险家。这种“海丝”东渡“第一人”的地位,为徐福文化引领海上丝绸之路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徐福东渡作为“海丝”非遗产资源的经典部分,为徐福文化引领“海丝”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我们分析徐福东渡传说之所以在许多地方都盛传不衰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渴望征服海洋,渴望探索千里之外的未知世界,并且对于这样的先驱者有着无限崇敬和仰慕,才造成了徐福东渡传说的繁荣。(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徐福东渡传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第10卷第3期)。至今在中日韩等国沿海地区仍然分布着许多徐福文化遗迹或纪念设施,与此相适应,中日韩沿海地区还有着丰富的与徐福东渡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且当地先民往往将传说故事与当地的某个实实在在的纪念物联系在一起,从而大大增加了传说的可信性,也增加了传说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亲和力 。如此之多的徐福文化遗产资源是其他非遗资源无法比拟的,这为徐福文化引领海上丝绸之路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徐福东渡传说是国家非遗资源宝库中一块亮丽的瑰宝,为徐福文化引领“海丝”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
徐福东渡之所以能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一是徐福东渡流传范围广,在东亚地区有较大影响;二是徐福东渡开中日韩文化交流之先河,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千百年来,徐福东渡这一传说以故事、诗歌等民间文学形式口耳相传,世代流播。2008 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徐福东渡传说”属于民间文学大类。2011 年由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徐福东渡传说列入其扩展名录中。目前,国内已分别有浙江省象山县、慈溪市 ,江苏连云港市,山东黄岛区、青岛开发区等五个地区以“徐福东渡传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为徐福文化引领海上丝绸之路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
(四)联合申报世界“非遗”,推动中日韩三国多地徐福文化引领“海丝”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是艺术价值,第二个是濒危的状况,第三个是完整的保护计划。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中日韩三国徐福文化研究团体谋划“徐福东渡”联合申遗已经多年,自2007 年 10 月到现在,慈溪、龙口、象山、连云港等地的徐福文化研究会就表示将联合日本、韩国的徐福文化研究专家,共同推动徐福文化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 年 6 月,在象山徐福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中日韩三国的徐福文化研究专家提出了设立“徐福文化三国旅游专线”“三国联合申遗”等一些前瞻性建议。2016 年 8 月,在韩国南海举行的徐福文化学术研讨会,徐福东渡申遗成为会议热议的话题。“徐福东渡”联合申遗推动了中日韩三国各地的与此相关的“海丝”非遗资源建设。如徐福研究的后起之秀,浙江象山近些年来大力开展与徐福东渡相关的非遗资源建设。蓬莱山是徐福东渡前的隐迹地,历代《象山县志》《宁波府志》都记载了徐福在象山“隐迹两年”这一史实。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流传着诸多的徐福故事和传说,史海钩沉中遗留下不少徐福踪迹和遗存,如丹城有徐福的游止地“蓬莱观”,观前有“丹井”和徐福登陆处,山腰有“石屋”;彭姥岭有徐福从蓬莱山到西沪港船泊驻地必经的“徐福古道”;在象山港南岸的大雷山有秦始皇庙;在墙头镇北海山有“樯头古渡”;在大徐镇章家弄村还有“船倒山”等等。这些都是徐福文化引领海上丝绸之路非遗资源融合发展的典型事例。
二、“海丝”非遗资源为徐福文化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海丝”非遗资源中蕴藏着重要的开发和利用价值,不仅能够为发展海洋特色文化提供重要条件,也是徐
福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发挥着文化先行作用的广阔天地。
(一)由于“海丝”非遗资源与徐福文化的基本属性存在着相似性,因而它有可能成为徐福文化发挥引领作用的潜力区域
徐福文化与“海丝”其他非遗资源都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自觉意识、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这些特征不仅在徐福东渡文化中有着精彩的展示,而且在“海丝”非遗资源中也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由于两者都属于海洋文化,因而,徐福文化资源与“海丝”其他非遗资源在属性上存在着相似性,具有相融性。因此,徐福文化的创意性很容易在“海丝”其他非遗资源中得到应用。开放性、外向性与开拓性是徐福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在“海丝”许多非遗资源中也不同程度的拥有这种特点。例如,冒险性、神秘性令徐福文化充满神奇的色彩。由于秦始皇要求寻找长生不老药,这种长生不老药到底是什么?还有在2000多年前,海上渡海条件很简陋的情况下,徐福东渡本身也充满着神秘色彩。而“海丝”非遗资源中,包括海洋信仰在内的各类活动都充满神秘色彩,因而它们是异曲同工。此外,徐福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中也能够做到包容,这是它历经千年而仍旧充满活力的原因所在。而在“海丝”非遗资源中,既有属于高雅文化的部分,又有属于粗俗文化的部分,甚至还有一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部分,但是它能兼容并蓄。
(二)由于“海丝”非遗资源的价值取向与徐福文化存在着相似性,因而它有可能成为徐福文化发挥引领作用的区域
表现“海丝”非遗资源的理念与徐福文化是基本一致的。这里,我们着重从分析“海丝”上海神信仰来看它的理念的相似性。从我国来说,汉唐之前的长时间内海神信仰是四海龙王,从各地遗存的龙王庙可看出其流传。汉唐以后,随着佛教的东传,我国出现了第一位女性的海神即南海普陀观世音。中国化的南海观音,是个慈眉善目的女神,性格温和慈祥,乐于助人,且佛法广大,无处不在,一呼即灵。到北宋初年,还出现了另外一位女性海神,就是福建妈祖女神。其神形也与观音菩萨一样。日本的海神信仰,主要分为与祖先崇拜相关的海神、与自然崇拜相关的海神以及与神道、宗教等相关的海神。其中自然崇拜的海神有山岩神、潮神与风神。日本民间有许多关于龙宫、龙神和龙王信仰,并且还流传着许多龙宫龙神的故事。而朝鲜半岛的海神信仰同样是龙宫、龙王和龙神信仰。然后还有船神信仰。作为女性海神的观音和天后信仰在朝鲜的传播亦是盛行。
(三)由于“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与徐福文化存在着相似性,因而它有可能成为徐福文化发挥引领作用的区域
“海丝”非遗的资源极其丰富,其中体现“海丝”的旅游资源、体现“海丝”的节庆活动、体现“海丝”的传统技艺、体现“海丝”的传统美术等方面都有极其丰富的资源。
1.徐福文化引领海上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海上非遗资源是拓展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核。国家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支持是很明确的,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深层次旅游以促进全国文化消费。以“非遗”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的内核,紧紧依托“海丝”民俗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相关非遗旅游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文化与创意、科技的融合,使“非遗”再设计的衍生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此将开发出完整、先进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链条,更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的系统化传承和产业链升级。民俗旅游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习惯,民俗村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但是没有起到传承作用。模仿只能兴盛一时,关键是要深度发掘民俗的文化内涵,并开发相关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
2.徐福文化引领“海丝”各地节庆活动融合发展。“海丝”各地都有内容丰富的海洋民众节日,它们是非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海丝”节庆活动,适当的文化产业的开发,实际上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有效路径。连云港市赣榆区(原为县)先后举办了十六届徐福文化国际文化节,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山东烟台的龙口、青岛的胶南、浙江的慈溪、岱山、象山也都先后举办徐福国际文化节。日本的佐贺、新宫等许多城市也经常举办类似的以徐福东渡为主题的祭祀活动。韩国的济州道西归浦、南海、巨济也曾先后举办,其中西归浦几乎是一年一次。近年来,南海、巨济也热情高涨。可以徐福文化领衔,经过精心设计,串联形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非遗文化节。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最贴近大众生活,最富有生活情趣,具有纪念和象征意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与旅游业发展密不可分。
3.徐福文化引领传统技艺与美术和海上非遗其他资源融合发展。目前海上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做得比较好是传统技艺方面,通过将其运用到现代产品,集中展示出地域文化元素,寻找内部的差异性,再提出相关的策划方案,这是文创产品开发的基本路径。传统美术也是海上非遗资源中最容易出成果的区域。“海丝”非遗传统美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传统美术类项目数量多,品种丰富,完全可以以徐福文化元素为创意源泉。二是针对传统美术分布广泛的特点,可以通过非遗资源的开发将徐福文化元素扩散到各地。三是刺绣、年画、剪纸等传统美术已经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深受大众喜爱。完全可以将徐福文化元素渗透其间。四是传统美术类项目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价值,如连云港的水晶等工艺品融入徐福文化元素,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美术,在保持“海丝”非遗资源原来面貌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吸取徐福文化资源中最优秀的文化元素,将其作为创意源泉。
(四)由于“海丝”非遗的文化空间与徐福文化存在着相似性,因而它有可能成为徐福文化发挥引领作用的区域
文化空间,最先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它指的是“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空间,具有独立性,但同时它又完整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和保护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保护非遗资源的文化空间与保护徐福文化资源的空间一样,就是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土壤,就是保护海洋非遗本身。非遗资源的文化空间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人类涉海的生产生活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沿海居民的海洋生活习惯、海洋生活习俗、海洋人格精神、海洋信仰,促进了渔业、盐业、造船业、航海业、海洋科技等海洋产业的形成。二是造就了极富海洋特色的人文历史景观建筑等。突出的是海岛村落,它浓缩了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蕴含着海岛文化的精髓,包括古建筑村落、民俗风情村落、自然生态村落等。而在徐福文化中,不乏这样的自然村落。如中国象山的海岛,韩国的济州岛等,都与徐福东渡有着丰富的联系。三是海洋自然地域景观。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自然地域景观的结构、样式、文化特色和素质等。
(五)由于“海丝”非遗的创意源泉与徐福文化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它有可能成为徐福文化发挥引领作用的潜力区域
“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极大的创意空间,但要把它的创意落地,必须用有创意的徐福文化来引领。一是“海丝”非遗家族庞大,创意空间极大。据统计,目前,拿中国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近87 万项,这其中,海上丝绸之路非遗资源占据着很大比例,例如海洋信仰、海洋风俗、海洋艺术等等,举不胜举。一旦有大手笔的创意创新,将形成极大的影响力。二是海上非遗资源单体看似平凡,但创造空间极大。体现海上非遗资源的民间艺术是所有海上文艺形式的创作源泉,以海上非遗的民间艺术为素材,用世界的通用语言去表现,可以创作出电影、小说、漫画、音乐、舞蹈、美术等能够创造价值不菲的艺术产品,其创造空间极大。三是海上丝绸之路非遗资源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产生极大的创意空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原来在不发达地区被人遗忘的民间艺术可以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传播,使古老的艺术得到新生。徐福文化在海洋信仰、海洋风俗、海洋民间艺术等等方面都具有源头的地位,特别是与互联网传播方面的结合,一旦在此方面有所突破,必将迅速引领“海丝”非遗的融合发展。
三、以徐福文化引领“海丝”非遗资源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福文化如何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发挥文化先行的作用,是一个大课题,这里只从引领“海丝”非遗资源融合发展的角度提些对策建议。
(一)认真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徐福文化引领“海丝”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
一是对于有条件进行市场化开发的非遗项目,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实现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谋求非遗项目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避免分散、零散、封闭式布局以及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规模不经济。二是通过规划,积极推进徐福文化创意与海上非遗资源的深度融合。当前着重要解决的是:政府要为提炼徐福文化创意提供平台及各项优惠政策,要加快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形成创新人才辈出的环境。创造条件促进徐福文化创意与非遗资源的融合发展,最根本的要积极推动企业与非遗资源的融合,切实让徐福文化元素在非遗资源、非遗产品的开发中发挥引领作用。三是突出重点,大手笔策划。海上非遗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需要创意指导,其产业链构成比较复杂,从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再到流通销售、消费,产业链比较长。如何将徐福文化创意成功地运用于非遗资源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大手笔策划,需要名人效应。
(二)以徐福文化为先导,推动“海丝”非遗数字化体系的建设
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生态保护区的监测评价,利用数字化保护成果,开展更为广泛的宣传弘扬和传承。目前,浙江海洋大学依托学校海洋文化教学实验平台以及专业学科优势,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了“指尖上的海洋馆”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平台。这个项目涵盖了科普、展示、体验、教育、交流等各个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突破地域障碍,形象地展示海洋艺术、海洋文学、海洋民俗、海洋体育等,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感受海洋非遗,传承海洋文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多年前,就曾提出建设徐福文化数字化展示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与资金困难,没有得到实施。今天看来,徐福文化数字化展示工作走在“海丝”非遗的前面非常有必要。
(三)以徐福文化为发展模式,培育富有创意的“海丝”非遗文化载体
海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或符号,在徐福文化创意引领下的融合发展,其模式是仿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国际化、创意化、数字化为导向,率先引入或孵化前瞻型业态,重点发展以徐福文化创意为主题的,集传媒、影音娱乐、动漫游戏、文博艺术四大领域为一体的产业园区与展示馆。“海丝”非遗创意文化产业园与展示馆,它是涉海项目集聚的专业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的企业,有专业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
(四)以徐福文化为路标,积极引入民营文化企业进入“海丝”非遗资源融合发展行列
“海丝”非遗资源融合发展急需善于捕捉商机,能够整合社会资源的民营文化企业家,能够把科技、旅游、金融、资本结合的运作高手,尤其是创意产业人才方面。目前此方面低端人才较多,中高端创意、营销、策划、经纪人、原创人才、领军人才等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这个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以徐福文化引领非遗资源融合发展就难以实现零的突破。希望各级政府支持有条件的民营文化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大的企业集团,实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突破。
(五)以徐福文化为众创空间,积极培育“海丝”文化消费市场的融合发展
“海丝”的文化消费市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业态,成为引领市场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但是文化消费不同于物质需求对象的即时性、明确性,而是往往处于无意识的潜在的模糊状态,需要通过创意、生产而形成的新产品供给来激活人们的需求欲望。“海丝”非遗资源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解决海上丝路非遗文化市场终端——消费市场培育问题。例如体验式、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消费将成为“海丝”文化消费市场的主流,特别是区域性“海丝”特色文化市场将日益凸显。纵观国内文化消费发达的城市,像北上广,演出市场和文化消费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性,很难形成像北上广那样的良性循环的环境。因此,以徐福文化引领“海丝”非遗融合发展,出路就在于培育“海丝”的文化市场。
(六)以徐福文化为引领,搭建“海丝”非遗资源产业融合发展的品牌营销平台
能够把“海丝”非遗非常丰富的创意主体资源融合到这个平台上,这个平台应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如“海丝”非遗资源出口基地、非遗艺术产业基地、影视动漫基地、网络文化产业基地、工艺美术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品牌文化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实现品牌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同时注重具有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高集聚度的产业链建设,如创意、策划、企业集聚、产品研发、产业配套、营销、广告、品牌授权、对外连锁经营、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等。打造以徐福文化创意为引领的“海丝”非遗融合发展链,还要注重把注意力放在海上丝路非遗管理、海上丝路非遗人才培养、海上丝路非遗学术研究与海上丝路非遗推广营销四大部门能力的提升上。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营销海上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争取上线“海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实物交易中心”这样的平台。该平台依托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文化产业功能服务平台,将各地优势艺术、手工艺、非遗等门类的实物作品资源聚集到“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同时,联合各地文化企业,搭建线下实物交流体验中心。
文 / 张 斓 张建民
参考文献:
[1] 张建民.以徐福文化为创新元素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J].大陆桥视野,2016,(11).
[2]顾希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徐福东渡传说[N].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3.
[3]王文仙.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研究[J].当代经济,2012,(1).
[4]汪振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2816.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