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十四五”时期连云港市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
04-02

“十四五”时期连云港市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推进的背景下,创新是提高国家和区域市场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主要路径。科技成果转化历来是科技创新治理的难点,也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良好途径。本文分析了当前连云港市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现实状况,指出存在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之间两张皮,产业创新能力整体不高,创新要素比较短缺等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如何通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区域创新是反映一个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体现,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地区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科技成果转化历来是科技创新治理的难点,也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良好途径。研究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不仅对促进产学研合作有着积极作用,而且对连云港市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连云港市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在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连云港市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创新政策供给为保障,积极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环境整体提升。连云港市开展“高企走进校院所,协同创新转成果”等系列产学研对接活动,与多地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近千名,实施研发课题1 200多项,转化科技成果1 000余项,开发新产品2 100多个。连云港市大力支持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载体高端化、成效化日益显现。“十三五”以来,全市共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90个。围绕“三新一高”高新技术企业主导产业,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产业基地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6个、文化科技产业园2个;获批建设中药、核电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连云港市在资金投入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仅面向中小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鼓励中小企业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购买技术服务和技术成果,而且逐步提升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在人才方面,连云港市着力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做好科技创新服务,强化“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吸引高端人才在连云港创新创业,使更多的人才投身到连云港市科技平台建设。虽然连云港的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连云港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当前,连云港市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放在未来“十四五”现代化新征程的全局发展定位上去比较,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问题。

(一)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缺乏衔接,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突破

近年来,在国家下放“三权”的情况下,虽然高校的科研产出逐渐丰富,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依旧不佳,尤其是显性、产权形式、原创探索性研究成果的转化规模显著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识产权运营和科技成果转化之间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要的东西高校科研院所供给不足,而高校科研院所有的东西,企业承接不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与企业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有较大差距。知识产权的源头问题是专利本身没有转化价值,成果的市场成熟度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也有待加强。转移转化的过程投入大,缺少资金和人才支持。不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高校科研工作者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感知过低、风险感知过高,仅仅止步于科技成果的创造,而对科技成果转化有所抗拒。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待突破。

(二)产业创新整体水平不高,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有待强化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但目前连云港市能够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还不多。连云港市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优势企业,拥有一批行业领先的“单打冠军”,但是“三新一高”等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很小、链条不够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全市仅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不够快,集群集聚发展的态势不够强烈,企业创造、吸纳、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不足,产业创新整体水平不高。市场化竞争的不充分导致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而民营企业希望创新但能力不足,使得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难以体现。连云港市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创新投入总量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考虑到市场环境变化、技术价值实现等因素,目前,高等学校、政府、社会、产业都持谨慎态度,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018年,连云港市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GDP比重仅为1.92%,低于江苏省2.63%、全国2.12%的平均水平。连云港市R&D投入占比位列江苏省第11位,仅高于宿迁(1.6%)和淮安(1.82%),而且近几年增势逐步放缓。20家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到连云港市50%左右,传统产业和外资企业研发机构空转现象比较突出。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机构较少、市场不活,社会化多元投入不足。市场导向类项目,政府采取直接补贴的方法较多,间接性的市场引导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在利用政府资金带动社会投入、落实国家政策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创新要素比较短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两年,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连云港集聚的态势越来越好,但是,连云港市科技资源还不够富集,引才、留才的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依然偏少。一是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较为短缺,特别是创新领军人才还比较匮乏,而且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突出。全市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少,高水平创新团队、行业领军和拔尖人才不足。高端创新团队和行业领军人物更是紧缺,难以满足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高校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与人才队伍专业性有待加强,目前的服务难以为企业提供在成果转化之后的技术升级或者持续保障,多是搞一锤子买卖的技术转移或者短期的横向合作,导致高校与企业之间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难以实现长期和稳定运行。

(五)科技服务力度仍需加大,科技服务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连云港市出台了不少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意见和服务举措,但实事求是地讲,连云港市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仍然不高。连云港市技术中介服务建设相对滞后,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等专业机构仍是空白,技术创新风险分摊机制尚不健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当前,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力量还较薄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多以政府力量为主。此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不够、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向中小微企业的开放程度不够,成果转化链条未能有效衔接。

三、连云港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突破改革瓶颈,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

要立足“知识产权源头”,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创新的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将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科研奖励等科技评价管理体制依据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创新财税政策等落实力度,完善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例支持企业创新,加强产融对接合作,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初或立项之前,明确知识产权处置办法和科技成果股权分配比例,在收益分配上充分体现知识和创新的价值,明确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成果权益分配原则。尽快出台国有科技成果无形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体系,明确科技成果与其他形式国有资产在管理方面的差异。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性会计规范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从单一的财务审计转向综合性审计,并进一步放宽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或国有股权资本的保值增值限制。

(二)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增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

要通过加强理念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完善载体平台、创新服务手段等多种途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引导企业由“要我创新”逐步转变为“我要创新”,提升企业内能,带动企业的协调创新能力。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提升企业的话语权,加强自下而上地进行选题,多向企业征集具有科学意义且满足公共利益需求的研究课题。在大型企业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他们了解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技术发展前沿及趋势,具有全球化的视野、较高的学术权威及影响力,不仅能够引领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而且具备从产业需求提炼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与高校/科研机构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完善创新体系,推动重大科研设施、基础研究平台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支持企业深入开展“双创”,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创新合作,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侵权惩罚力度。围绕连云港市特色产业园区,建立“一校一带”和“校地合作”常态机制,促进园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承接体。

(三)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及政府资金支持,增加创新投入总量

通过财政科技投入增加连云港市高质量科技供给,在研发项目立项和验收评审中增加对科技项目质量的评价指标,鼓励原始性创新、突破性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支持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研发。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环节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机制,一项成熟的技术成果成功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其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者资金投入需成倍配套。设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二次开发基金,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同时对高校科研院在连云港市域内转化科技成果(非自我转化)给予一定资金、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持续推广实施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后补助政策,把决策权交给企业,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创新。建议研究设立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对科技成果的商业前景、创业潜力进行早期评估,验证其可能产生的专利授权、衍生公司或是否放弃转化,帮助新概念、新技术变成有市场前景的新创企业。持续推广实施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后补助政策,把决策权交给企业,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创新。

(四)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创新型人才发展

要加大高层次人才激励力度,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对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的相关人员以及技术经理人、人才经纪人、天使投资人等年薪收入在达到一定数值以上的,根据其对本市经济贡献给予奖补。鼓励高校院所设立成果转化岗位,聘请人员可灵活安排工作时间,更多的深入基层与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可借鉴“创业导师”的做法,选取取得较好对接成效的人做“技术转移导师”。加快培育技术经纪市场,面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培养复合型技术转移服务咨询人才,建设一支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推动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技术评估专业,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所需专业人才。更多发挥技术转移协会、技术经纪人协会等行业协会作用,运用沙龙、大讲堂、巡回交流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技术转移导师”作用。

(五)注重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水平

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构评估立项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把“后补助政策”改成“全程支持型政策”。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投融资、技术交易等公共平台,搭建不同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提升中央与地方联动。鼓励成立多样化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沟通企业、高校的行业协会,强化宣传推广、法律咨询、市场调研、纠纷仲裁等专业功能,形成纵向联结省、地市、区县等管理部门,横向联结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中介机构,融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体系。

(六)推进知识产权司法体制改革及知识产权交易,助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扩大知识产权法院和巡回法庭的设立,培养具有专业性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知识产权法官队伍。完善知识产权确权程序,赋予知识产权法院认定知识产权有效性的权力,即实行知识产权权利认定的“双轨制”。围绕“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进场交易、支持知识产权成果成交后产业化”三个方面,完善连云港市现有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鼓励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整合全球资源,促进知识产权成果进场交易,支持知识产权成果成交后产业化,支持企业通过债权融资转化知识产权成果,支持企业购买科技与专利保险转化知识产权成果。构建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估指标体系,强化收益法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估中的应用。(文 / 孙梦伟 张宏远 周洋)

【项目基金: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三角深度一体化背景下江苏沿海城市创新力测度、对标定位与提升机制研究,19EYB015)、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长三角深度一体化背景下江苏沿海城市创新路径研究,BR2020019)和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紧抓自贸试验区建设契机,打造“一带一路”强支点研究,20LKT005A)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梦伟,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创业与创新管理;张宏远,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江苏海洋大学副教授,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特邀请研究员,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与开放型经济;周洋,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创业与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宏远,毛泽见,朱国军.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中心城市创新力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6):99-110+112.

[2]周治,郝世甲.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比较[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89-92.

[3]王红,郑鹏.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9):103-109.

[4]商燕劼,庞庆华,李涵.江苏省城市竞争力、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的时空耦合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1-9.

[5]张宏远,孙军,陈雯.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20(21):1-2.

[6]李伟,贺灿飞.区域新产业发展路径:研究述评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20(06):12-24.

[7]庄涛.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及时空演化——来自合作专利的证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0):123-128.

[8]李群,蔡芙蓉,张宏如.制造业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关系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全国内地31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1-10.

[9]芮绍炜,常静,刘辉.基于政策评估视角的区域创新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9):1-8.

[10]丁心志,佘丽娜,李加强,王雪晋,范美位,沈鑫.产学研深度合作过程中专利署名权的管理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82-84.

[11]周治,郝世甲.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比较[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89-92.

[12]孟祥利,曹源,王巨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20(09):94-96.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