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高新区是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载体与依托。为进一步加快创新资源向江苏国家高新区集聚,加快江苏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日本筑波科学城以及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及上海张江等国内外先进高新区的发展概况,对江苏苏南、苏中及苏北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对江苏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旨在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经验,根据江苏各区域高新区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契合江苏区域发展实际的差异化的创新资源集聚路径。
关键词:江苏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路径
国家高新区(以下也称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自火炬计划实施以来,在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高新区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迎来创新变革,整体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然而,与中关村、深圳、上海张江等国内先进高新区相比,江苏省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水平在总体上仍有差距,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其中,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程度是制约高新区发展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文献综述
刘斌、王红兵通过分析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高新区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提出了高新区作为中国高新技术和资源要素的集聚地,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资源集聚效应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出口状况、就业情况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充分发挥着其职能作用。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新区仍应继续寻求自身结构和功能定位的探索与进步,从而加强高新区对地区经济的贡献能力。屈文建、唐晶、陈旦芝通过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各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经历了萌芽、快速发展、稳定发展、成熟等四个时期后,高新区产业政策从创新创业服务、科技成果管理、高新企业管理、高新区建设等四方面不断衍生与扩展,产业政策主题的重心也从着重培育某些企业向打造高新产业集群转变,进一步实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开放化和国际化。丁绪辉利用GMM模型与SDM模型,对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相互作用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以下观点:第一,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起正面作用,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区域同构性严重,缺乏整体的宏观规划与协调机制;第二,R&D经费与人员等创新要素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多集中于省会或计划单列等中心城市,区域技术创新呈现出较强的地理累积性;第三,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产生影响。因此在推动高新区的发展时,应同时注重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升级。马海斌明确指出,当前中国高新区的产业集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归因于社会资本的稀缺、产业发展的失衡、产业链结构的松散及较低的自主研发水平和不显著的区域优势,究其根源在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途径,从而促进高新区产业集聚带来更强的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
针对江苏省高新区的调查研究,杨静、马永浩以研究江苏高新区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为思路,分析了江苏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指出江苏高新区存在创新资源集聚强、研发投入强度高、产业结构优化、国际竞争能力强等发展优势,但仍存在高端人才资源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特色不明显等主要问题。因此建议建立适合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高新区转型发展。张晔以南京六合高新区为例,指出政府主导的高新园区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应变力和灵活性,缺乏对产业开发和营运的经验,导致高新区出现整体组织架构不畅、空间分布不均、资金投入难以平衡、城市功能建设相对弱化等问题,应在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功能,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构建产—学—研链条,加强产业集聚与科研成果转化。
二、国内外高新区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高技术示范区(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日本筑波)
美国硅谷作为当代全球创新中心,聚集了大量创新型人才,是集科技产品研发、生产、市场推广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基地。其中,人才集聚、资本引入、环境推动、文化引导是硅谷创新资源集聚的首要前提。除此之外,足额的风险投资为硅谷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平均每年在硅谷和旧金山湾区的天使投资额占在加州总投资额的近五分之四,风险投资占比则在五分之三以上。美国政府作为促进硅谷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推动完善了当前的信用体系;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推行有限合伙企业制度,将股票期权扩展到了员工层面,调动了全员创造积极性。在文化层面,“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裂变叛徒精神”“包容开放精神”都激励着一代代硅谷人不断容忍并尊重失败,敢于创新,执着追梦。
英国剑桥科学园是剑桥大学率先走出的“大学公司”新路,它以剑桥大学为基础,在学园内涌现出大量的高科技公司。剑桥科学园以其特色的校企合作产业网络,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高技术人才与项目投资人。通过分析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现,以大学实验室为依托,降低企业进驻用房租金,形成研发、生产的有机链条,是剑桥科学园得以集聚创新资源的关键原因。剑桥科学园独特的“产学研模式”,促进高等人才合理就业的同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剑桥宽松的教师兼职制度,它为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创新就业提供了可能性,剑桥大学鼓励教师积极推动各项科研成果的转化活动,自行参与实体企业的创办。
日本筑波科学城则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作为一个完善庞大的科研中心,筑波科学城包含了各类科研院所、高科技公司及大量专业领域人才。由于科学城直接通过政府管理,得到了大量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支持。与此同时,来自政府财政预算的巨额经费,使筑波科学城拥有日本独一无二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筑波科学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创新资源集聚。但是,较美国硅谷而言,筑波科学城明显存在着市场激励较弱的缺陷,由于不需要通过市场完成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科学城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也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
(二)中国高新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
就中关村而言,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关村成为一个拥有“一区十六园”的创新集群,集群产业主要包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关村各项经济指标均名列国内各大高新区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第一创新集群。中关村在创新人员投入和创新资金投入两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军地位,且保持稳步增长趋势。
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聚格局中,五大主导产业中四个实现了产值过千亿元,创新经济不断发展。据统计,东湖高新区内高企总数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平台逐年递增,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东湖高新区实现了众多高等院校、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等创新人才的集聚。以光电产业为核心的武汉东湖高新区致力于将“中国光谷”发展为“世界光谷”,并通过创新驱动与开放驱动两大战略,开创了东湖高新区创新资源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2016年4月,《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文件的获批,使上海张江高新区开启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创新发展。张江高新区在创新能力培育的要素投入上名列前茅,大量高学历人才集聚张江高新区,科研经费支出总量巨大且增长迅速,其中,R&D经费支出占比最大,远远高出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同时,上海张江高新区具有较好的功能效应,这是因为,就其区内企业分布而言,近两万家企业中,世界500强200多个,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的有效集聚。因此,在确保高新区创新要素投入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区内高新企业布局,对促进高新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江苏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现状
(一)苏南地区高新区
苏南地区各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特点:
1.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双优化。各高新区不仅注重入驻企业的数量和质量,还有意识地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集群化、基地式发展,促进创新资源最大程度的在园区内集聚。南京高新区先后建成了南京软件园、南京医药生物谷和半导体科技工业园,构筑了软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无锡高新区构建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无锡生命科技园等园区载体,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人才资源的大量集聚。无锡高新区成功引进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探索构建了以人才为引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模式。截至2019年底,累计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1万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5人。成功引入800个海归创业团队,形成了包括“530”计划、后“530”、泛“530”以及“530”升级版计划在内的人才特区区域政策体系。
3.高质量投资的大量引进。高新区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一部分归因于引入投资对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刻贯彻了“引进来”的思想,营造亲商环境,大力引进外资,累计吸引外资项目4 4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23亿美元。同时,积极利用“择商选资”来提升外资质量,优化创新资源,91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投资的144个项目,范围包括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金融等。
(二)苏中地区高新区
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全国第二家专业特色国家高新区,是苏中地区发展较为突出的高新区,其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连续6年、经济效益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位,产值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但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医药产业所面临的医药科技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泰州医药高新区医药研发的国际化人才仍相当匮乏,虽然拥有全国最为先进的技术、设备、企业,但这一座拔地而起的区域,“哑铃式”的人才模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其次,泰州高新区低附加值产品产出比例过高,环境污染较重。由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偏弱,高新区虽然在新药申报数量和专利拥有一定数量,但在国家一类新药等核心技术和重大新产品创新成果数量不足,突出表现为医药产品、化学药品以原料药为主,高附加值的制剂发展不充分,化学药制剂与原料药产值比不高。同时,医药产业尤其是化学原料药的污染和能耗相对较大,现有工艺技术装备自动化、管道化、密闭化率低,一些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传统老产品尚未完全被替代,环保安全、节能等问题较为突出。
(三)苏北地区高新区
结合苏北地区高新区的整体发展态势,以稍具优势的徐州高新区及稍处劣势的连云港高新区为例,分析苏北高新区整体高技术产业集聚融合现状。作为苏北地区首家国家级高新区,徐州高新区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新经济”产业,区内产业集中度为88%,安全科技产业被列为省部共建项目。徐州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较为突出,已逐步形成了安全类企业为产业特色的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流程外包。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落户,徐州高新区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并不能满足其双向发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人才结构矛盾突出。初级人才占比较大,专业性不强,无法为创新研发贡献力量。连云港高新区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连云港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其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但是与省内其他国家级高新区相比,连云港高新区的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创新技术等要素集聚效应较差,市级和区级财政实力较弱,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力度有限,在科技创新、科研资金投入、科研成果产出、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落于人后。
四、江苏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的路径分析
(一)基于管理力量驱动的资源集聚分析
首先,通过分析江苏省内苏南、苏中、苏北国家高新区目前发展现状,就高新区管理模式而言,各大高新区普遍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宏观调配经济资源的管理模式。通过比较美国硅谷及日本筑波科学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对于国家高新区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美国硅谷的高度市场化是促进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因素,各创新企业或个人在风投资金、市场利益的推动下,自发聚集,共同进行创新型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市场推广,最终获得经济利益。日本筑波科学城单一的政府主导管理模式,国家通过大量法律及政策上的优惠支持,利用政府财政补贴,引进大量专业人才及现代化机械设备,促进了一定量创新资源的集聚。因此,就当前江苏省各高新区发展现状而言,建议在苏南高新区,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开放市场化程度,以市场为主导因素,加以适当的政府监管,为苏南地区高新区注入新活力。其次,针对苏中地区高新区,建议根据各高新区产业特色,适当调整政府与市场间的作用占比,以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在重要领域的医药研发上,建议加大政府管理,避免由于过度市场化而产生的核心研发技术外泄等问题。而在医疗器械、医疗保健等领域则可减少政府干预,利用市场自发流动,促进优质资源集聚。最后,考虑到苏北高新区创新能力较苏南苏中地区普遍较弱的现状,建议仿照日本筑波科学城,加大江苏省政府对苏北高新区的政策及法律扶持,通过财政补贴,设备引进等手段,加强苏北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均衡省内创新企业发展。
(二)基于政策驱动的资源集聚分析
高新区政策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高新区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考虑不同高新区不同的发展情况,根据高新区目前的发展优劣制定相关政策。苏南地区的高新区相较于苏中、苏北地区而言,创新资源的集聚浓度较高,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着眼于怎样通过政策驱动,使区内“集聚浓度”转变成“集聚效应”,进而放大创新资源集聚作用,提升创新资源的凝聚力与辐射力,最终引导高新区内的创新资源实现融合。政府在制定苏南高新区相关政策时,可以从国内外已形成创新集群的高新区中借鉴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帮助高新区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创新资源融合。苏中、苏北高新区目前产业集聚程度仍然较低,在寻求政策驱动时,应着眼于怎样提高创新资源集聚浓度。政府可以通过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落实税收减免优惠激励政策,进一步规范相关中介机构,来提高创新型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应注重创新技术后期培育政策的制定,利用政策优惠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改善投融资环境,以确保申报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申报后不出现向外流失的情况。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也应得到重视,苏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科研院校,可以依托当地的大学城、研究所引进高端人才和科研成果,苏中、苏北地区由于当地人才及科研资源不足,难以支撑当地高新区的持续发展,需要从国内外引进大量中高端人才。因此,建议在苏中、苏北地区制定更加优越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提高薪资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吸引人才,同时应在用人、留人机制上进行创新设计。
(三)基于环境营造的资源集聚分析
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融合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高新区的发展也免不了要受区位、资源、产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苏南高新区相较于苏中、苏北地区而言,凭借其较强的产业基础与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创新资源的集聚,并通过相应的高端企业、人才引进机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但由于受到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和国外同类型产业竞争激烈的影响,创新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为促进苏南高新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服务链、政策链之间的深度对接和融合聚变,政府应加大对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力度,一方面从创新文化上入手,加强创新文化的宣传力度,并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交流平台,提升创新企业及个人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加大高新区内创新集聚企业的融合力度,以政府为主导,降低创新企业合作成本,疏通企业合作障碍,加强企业项目交流,帮助合作企业引进人才,为企业合作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等。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对于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较弱的苏中、苏北地区来说,人才、科研院所、区位条件、经济驱动都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应将高新技术企业层次与数量的提升作为重点。政府首先应制定、完善促进高新区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的税收、法律政策,为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营造一个持久有效的创新环境。其次应着力于提升高新企业培养力度,通过政府牵头,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建设。同时苏北地区还应该加速与周围城市的交通互联、提升各层次教育质量、增强城市医疗水平、加强基建建设等,为高新区创新资源集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文 / 吴佳玲 吴价宝 易爱军 王葭薇)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20SJZDA064);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资助项目(BR2020020);2020年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课题(20SSl114)】
(作者简介:吴佳玲,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吴价宝,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二级教授,江苏区域合作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与组织创新;易爱军,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洋经济;王葭薇,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瑞明,赵仁杰.国家高新区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J].管理世界,2015(08):30-38.
[2]刘斌,王红兵.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03):1-5.
[3]丁绪辉.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
[4]张秀峰,胡贝贝,张莹,陈光华.国家高新区出口转化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创新驱动的视角[J/OL].科学学研究,.1003-2053.20200828.005.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6002.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