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践行绿色消费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从生态思维确立、伦理制度构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三个方面阐释了践行绿色消费的重要实践价值。
关键词:绿色消费;伦理制度;实践价值
一、践行绿色消费有利于推进生态思维的确立
倡导推广绿色消费,首先要推进现代思维向生态思维性的转换。
(一)生态思维的理论阐述
所谓生态思维,“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态思维是伴随着生态学研究的扩展、生态学范式的确立和生态理念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然生态性、系统整体性、开放未来性等特征及和谐性价值取向,为绿色消费的践行提供了科思维方式。与现代思维相比,在认知结构方面,与传统的机械性、实体性、线型思维不同,生态思维是一种联系的、过程的、非线性的系统整体论思维;在价值取向方面,与传统的仅仅关注人的经济利益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功利型思维不同,生态思维是关注长远利益,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互利型思维;在思维方法方面,与传统的单一分析、还原的思维方法不同,生态思维是综合的复杂性思维方法。
生态思维是在绿色消费过程中运用生态学的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认识论、方法论双重意义。认识论视阈,生态思维与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密切相关。生态世界观关于世界存在的整体性观念,关于事物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复杂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和规律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生态思维的思维视角和内容;生态思维的价值取向则与生态价值观密切相连。生态价值观价值取向,为生态思维提供了思维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方法论视阈,生态思维又与现实的生态实践相互关联,为现实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我国新时期相继提出和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发展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讲,均是以生态思维为准则提出的。
(二)绿色消费与生态思维的逻辑关系
践行绿色消费有利于推进生态思维的确立,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都统一于以下“三性”。
一是统一于自然生态性。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愈来愈尖锐,绿色消费与生态思维都将自然生态放在人类文明根基的视角进行考量,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协调发展、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依托,自觉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将绿色消费从生产这个源头做起,实现人类对资源的绿色合理利用,以及人类对自身涉及生产性消费行为的合理控制,构建新型的、剑指未来的消费伦理观。
二是统一于系统整体性。绿色消费与生态思维的构建横向视阈都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涉及到自然界的资源、环境、生态、气候等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制度的创新与改革问题,人的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等问题;纵向视阈都涉及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都需要系统整体性的思维,从系统理念出发,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进行统筹考量,既讲究经济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三者的统一。
三是统一于开放未来性。《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是福斯特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有较大影响的一本专著,他在该书中做了一个测算,如果世界上的物质财富每年都在增长,假如增长率仅为3%,结果是每隔23年就会翻一番,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根本无法支撑按此速度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增长,同样,地球上的生物圈也无法承受这样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单一的经济无限增长是可怕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生态环境为支撑,人类、自然、社会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衡都会打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绿色消费与生态思维都着眼于未来人类的长期发展,出发点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思想和实践。
二、践行绿色消费有利于推进伦理制度的构建
践行绿色消费,确立生态思维是前提,制度构建是保障。绿色消费是蕴含生态经济伦理意识的消费观、发展观,主张发展是绿色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实践中,需要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一)消费伦理与伦理制度
所谓消费伦理“是指在整个消费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来评价、调节消费者在消费中的互相关系和价值取向及其在行为、品质上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准则的总和。它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消费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所谓伦理制度,就是将绿色消费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性制度化、规范化、条例化,通过明示的伦理准则来约束实践中的人们的消费行为。
并不是所有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性都可以制度化,只有那些属于规范伦理范畴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性才可以制度化。绿色消费伦理即是属于规范伦理范畴的伦理,是能被制度化的伦理,通过伦理制度的建立,培养绿色消费主体的自律能力,引导他们认同社会道德规范,用良心审视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为绿色消费行为提供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的价值依据,抵制消费主义的侵袭和腐化,束缚传统利益观念的膨胀,确立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伦理价值精神。
(二)伦理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伦理制度化是对传统伦理的深刻反思。绿色消费伦理的构建要求伦理主体的行为规范与伦理秩序的一致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主体的行为规范与伦理秩序是不一致的,有的甚至是错位的,还有的行为主体的伦理修养和道德理性存在严重失范的现象,需要一定的外力的强制性,因此,绿色消费伦理秩序的建立需要引入制度维度。
伦理制度所规范的对象是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及其伦理行为,就绿色消费而言,他告诉我们绿色消费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鼓励什么、奖励什么,反对什么、惩罚什么,是与市场经济并存的,针对生产消费道德主体的一种外部化、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奖惩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伦理制度就是为倡导绿色消费伦理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制定的“鼓励”与“惩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保障和促进构建绿色消费伦理的监督机制。
伦理制度建设的核心是道德立法,即将有利于绿色消费伦理培育、有利于提高绿色消费主体德性修养的道德伦理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形成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约束力的管理手段使内在自律的道德评价外部化、他律化,不仅可以强化绿色消费主体的自律,而且可以为政府机构等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和职能转换等提供伦理制度的保障,以弥补法律法规的不足;还有利于创建新的消费伦理规范和原则。对于改变绿色消费的伦理缺失造成的生态不和谐状况,具有实践意义。
(三)伦理制度构建的路径
伦理制度的构建应从政出多门、决策不当、监管不力或失当等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入手。政府应该以绿色消费伦理观念来规范自己的调控行为,根据国情,依据绿色消费伦理理念建立起一整套关于绿色消费模式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这套标准的意义在于使我们从绿色消费伦理理念中走出来,遵循一个直观的、可操作的消费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十八大报告对于制度保障做了具体安排,包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为了配合制度建设,开展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这项制度具有极大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政府可运用其掌握大多数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以及其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拥有巨大的发言权的优势,较为灵活和主动地运用多种政策杠杆包括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等对环境保护进行有效干预。比如合理确定最优污染水平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合理增加厂商的生产成本,迫使他们为了使其在支付排污费后的收益最大化,自动地将生产规模缩减到能达到最大的社会纯收益的状态。只有让污染者承担污染后果的做法,才能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伦理制度构建可通过伦理标准的引导、伦理监督、伦理奖惩等层面进行。针对目前伦理制度建设缺位、伦理制度功能不够完善协调的状况,伦理制度建设的重点是提高责任主体的德性修养,完善国家伦理法规的专门执行机构,设立公众参与的社会中介监督机构等。对于直接承担绿色消费主体的企业而言,设立监督机制是企业内部伦理制度化不可或缺的环节。绿色消费过程中,仅有伦理标准不一定能有效制约企业行为,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企业的伦理准则不一定能有效发挥约束作用。形成一个浓烈的道德化绿色消费环境,规范道德主体行为,促进绿色消费行为的正向发展。
绿色消费伦理制度的构建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践行绿色消费,既需要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道德来自觉地调节,也需要代表国家意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法律制度是绿色消费伦理构建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绿色消费伦理建设时代性、创新性的反映。绿色消费伦理的构建需要完善协调的伦理制度与法律制度的支撑,既能够保证有限消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又能够确保消费权利与消费义务的公平分配,避免“公用地的悲剧”。
三、践行绿色消费有利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践行绿色消费,确立生态思维是前提,制度构建是保障,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目的。
(一)绿色消费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一切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破坏性,“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绿色消费需要公平分配社会产品,控制消费,保护生态。
绿色消费呼吁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生产方式下的生产目的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生产那些人们确实需要的耐用、易修理、易生产并且无污染的东西,倡导“更少生产、更好生活”。这种生产方式追求“两个和谐”,一是人与人的和谐。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劳动将被限制在生产生活所需求的东西上,人们将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扩展他们的自由选择。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与环境的关系将得到根本改变,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而不再相互对立。高兹认为,世界上能真正体现公平分配原则、真正给予人们幸福生活方式的生产方式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绿色消费呼吁生活方式的变革。莱易斯认为,必须改变把消费与满足、幸福等同起来,用消费的数量作为衡量自己的幸福的尺度,人的“满足的可能性将主要是生产活动的组织功能,而不是像今天的社会那样主要是消费的功能。”当每个个体拥有广泛选择自由权的时候,“各个个体就可能愿意在不同程度上靠日常需要的生产活动来获得满足,而不是从一般化的市场中的消费来获得满足。”因此,人们“必须改变把消费与满足等同起来的观念”,树立“人的满足最终取决于生产活动”的观念,并且“把注意力集中于生产领域而不是消费领域,引导人们通过参加直接性的生产活动”来切实地实现真正的自我,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人们自主地创造丰富多彩的绿色生活。
(二)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方式体现的是生产性消费过程的伦理关系。这个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人类消费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都表现为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需要,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去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式而达到。自然界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基础和条件,失去自然这个生存的承载体,人类一天都活不下去。另一方面,是生产过程中消费与“生产排泄物”的关系。生产过程的前提是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对物的消费;经过人类的劳动,对劳动力的消费;最后生产出产品。这些产品既包括经过人类的劳动、改变物质的形态、使其具有符合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的产品,也包括生产过程后产生的对生产者来说是无用形式的自然物质,即“生产排泄物”(也包括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而“生产排泄物”有时占据比例较产品更大。
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将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绿色发展方式主张的发展是绿色GDP的增长,是一种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要摈弃唯GDP论,建立绿色发展绩效评估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创新发展手段。“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是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建立在过度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增长得不偿失。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017年国家下发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其中明确指出行为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开展生态设计,生产企业要统筹考虑原辅材料选用、生产、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的资源环境影响,深入开展产品生态设计。”该方案对于再生原料的使用给予指导:“使用再生原料……鼓励生产企业加大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对上游原料企业的引导,研发推广再生原料检测和利用技术。”对于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也给出了相应指导:“规范回收利用。生产企业可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模式,规范回收废弃产品和包装,直接处置或由专业企业处置利用。”因此,从生产技术的研发、生产工艺的采用、产品设计的理念、产品组装的流程、产品包装的效果,直至使用消费后的回收,都必须用绿色健康、和谐可持续的作业模式和道德规范去要求。
(三)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方式,就是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是“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生态理性的回归,体现出个体对绿色消费理念的认同。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一定要摒弃消费主义。“消费主义”理念不断提升人的贪欲,导致消费异化,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直至引起人的生存危机。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人不再需要精神付出的艰难行程,自由只是对无节制物质享受、奢侈消费的追求。马克思对消费主义进行过无情的批判:消费主义“把别人的奴隶劳动、把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贪欲的虏获物,所以他把人本身,因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可牺牲的无价值的存在物……他把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仅仅看作自己无度的要求、自己突发的怪想和任意的奇想的实现”。正是在这种消费主义的文化中,人们“只想吃得好、喝得好,它把物质享受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
在现当代,人们在消费中寻找人生意义,消费甚至不再源自需要,而仅仅是出于自我满足,即消费的增加意味着更加幸福。人类通过市场经济、买卖交易和广告世界体现着自我的人格尊严及人生价值,而亲情、友情、爱情、家庭等真正体现人自身和社会的价值属性则皆被商品属性所覆盖。事实上,幸福生活才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幸福生活需要两个向度的支撑:一是物质生活,即物质的消费;二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圆满是不可或缺的向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绿色消费是理念,更是实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绿色饮食、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旅游,每一个人都能坚持知行合一,从我做起,就一定能换来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绿色生活方式还具有“倒逼”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型的功能。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培养“耐用性”意识。当越来越多的人坚持极简生活方式,科技精英会从事绿色创新,企业会自觉执行生态文明制度,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才会卓有成效。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绿色消费的伦理意蕴、实践价值与苏北践行路径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古璇,江苏海洋大学)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6260.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