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就斐然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交通版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连云港市将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全局性重点工作、高质量发展迫切任务全力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持续完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年,犹如白驹过隙,然而对于连云港交通人来说,却是只争朝夕、弥足珍贵的“黄金十年”,是快马加鞭、驰而不息的“奋斗十年”,更是遥途知马力、事业发展的“迅猛十年”。十年来,东方大港建设全面铺开,高铁实现“县县通”,平坦宽阔的农村公路修到家门口,智慧立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为民众通勤办事提供便利,内联外畅的交通运输网络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体双翼”拉开深水大港格局
陆海联动打造“一带一路”合作标杆
连云港港,出入港区的集卡穿梭不停。港区内,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整齐排列。货轮靠岸停泊,岸桥上下飞舞,正有序装运集装箱。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连云港港现已发展形成连云港区、徐圩港区、赣榆港区、灌河港区“一港四区”格局,配套建设30万吨级航道,万吨级以上海港泊位79个,最大泊位等级30万吨级。

今年8月份,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全面建成,从根本上提升了港口功能,进一步稳固了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港的地位。眼下,连云港港正积极提升国际枢纽海港的服务能级,计划将位于旗台作业区的30万吨级码头继续提升到40万吨级。
10年来,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22.1亿吨,年均增幅达到5%;集装箱量累计完成4 936万标箱,连年保持正增长。

地处“一带一路”陆海交汇枢纽,连云港港具有东西双向开放优势。目前,连云港港海向航线开辟了中东、美东、南非等远洋干线,开通至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等近洋航线以及外贸支线、内贸线,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0个港口进行通航往来,是江苏省班轮航线开行最多的港口,也是江苏省唯一拥有2条国际客货班轮航线、具有中韩陆海联运试点资质的港口。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连云港形成以连云港港口为中心,布局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喀什、二连浩特等四个出境口岸,开行至中亚五国、中吉乌、中蒙、中俄、中欧、中土(跨里海)六条班列线路、业务范围覆盖进出口与过境的运输格局。
在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透过一张大屏,4 000多公里外的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实时运转情况一览无余。该港口采用连云港港研发的港口大脑信息化项目,在不毛之地上建起了一座内陆物流场站。目前,两地成功实现业务联动、人员互派、信息联通和资源共享,哈萨克斯坦当地的小麦、大宗原材料等可在家门口实现国际贸易“一站式”办理、联运监管“一体化”运作。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建设的首个实体平台,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自2014年7月建成投用以来,累计完成货物进出库量2 478万吨,集装箱空重箱进出场量近150万标箱,年均增长24 %,保持良好运行态势。
牢记习近平主席“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殷殷嘱托,连云港港充分发挥连云港区位以及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优势,利用海上快船+陆上快线打造连云港特色班列产品,今年确保完成665列、冲刺700列的任务目标,确保江苏第一。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构建
无论是来连云港,还是从连云港往外走的人们都体会到了连云港交通这十年来的变化。随着青盐铁路、连镇铁路、连徐高铁相继开通,港城阔步迈进“高铁时代”。城市动车开通运营,成为全省首条市域(郊)铁路。旗台作业区、上合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建成运行,徐圩临港产业区铁路专用线等入港入园铁路线加快建设。10年建设,全市国铁干线铁路总里程达330公里,位居全省第5位,面积密度、人口密度分别位列全省第6位和第3位。

公路方面,国省干线公路“主动脉”更加强劲,农村公路“微循环”更加畅通,公路路网通达程度大幅提升,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 204公里,居全省第6位,面积密度、人口密度分别位列全省第6位和第4位。高速公路形成以G15、G25、G30为主骨架的“两纵一横”布局,通车里程354公里,实现了市到县、县到县的高速公路联网畅通。从3 条国道6条省道到6条国道12条省道形成“六纵七横”干线公路整体布局,国省干线公路里程数增加393公里,达到906公里。

花果山机场于2021年12月2日零时正式实施转场运营,运行30条国内客运航线,通达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更好地实现了港城人民的“航空梦”,开辟了空中走廊。

全市内河航道总里程1 103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147公里,居全省第6位。以疏港航道、盐河航道为主的干线航道网实现千吨级船舶直通京杭大运河。开通内河航线14条,内河航线基本实现苏鲁豫皖内河港口全覆盖,海河联运量突破1 800万吨。
十年间,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全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抓项目促投资,努力构建对外连接交通大动脉、对内畅通城乡微循环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如今,飞机翱翔,高铁驰骋,公路四通八达,内河航运通江达海,一幅江海联动、海铁联运、水陆并进、空港衔接“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画卷正在港城大地徐徐展开。

现代运输服务业蓬勃发展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连云区宿城街道大竹园村盛产云雾茶、葛藤粉,号称”江苏海拔最高村”,然而这个村子曾经因为交通不便阻碍了乡村发展。经过2012年拓宽改造、2017年升级优化,交通部门攻坚海拔较高、山势陡峭、路床狭窄等建设难点,终于建成蜿蜒36道弯、长18.7公里、宽68米的双车道“四好农村路”,从“卡脖子路”一路奋进至“全国美丽乡村路”。如今,沿着这条路蜿蜒而上,山、海、岛、港、城美景尽收眼底,很多村民也在家中开办了农家乐、茶香民宿,增加了收入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国交通运输部门坚持人民至上、服务为本,凝心聚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加快推动运输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之一。
各地不断完善通村路、盘山路、休闲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产业,让乡村因路而兴、因路更美。十年来新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里程数5 894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0 944公里,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出台《连云港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等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打造出一批特色致富路、平安放心路、美丽乡村路、幸福生活路。其中,连云区大桅尖路荣获“全国美丽乡村路”,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相继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达标)县(区)。畅通舒适、环境优美的农村公路已经成为港城乡村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带火了各色“采摘节”、农家乐、乡村旅游节,活跃了乡村经济,促进了乡村振兴。
市民出行服务更加快速化、便捷化,市区公交运营线路109条,在线运营公交车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公交车辆空调化率达100%,实现公交IC卡、NFC、支付宝扫码乘车,并实现智慧港城手机APP车辆到站实时信息查询等功能,主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连云港至省内13家地级市客运班线全部实现公司化运营,“江苏快客”班车数量由之前的十几辆发展到现在的130余辆,品牌班车数量翻了10倍,极大地改善提升了客运班线面貌形象及服务质效。定制客运从无到有再到全面开花,开拓出健康快线、校园专车、景区直通车、商务专车、城际快线等等定制班车形式,极大丰富了旅客出行方式和选择机会。

展望“十四五”逐梦再出发
着眼脚下,铺就未来。
“十四五”期间,连云港市将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融合发展和陆海联运特色优势,着力打通对外主要运输通道,完善内部综合交通网络,强化提升枢纽服务功能,提高运输服务能力水平,加快构建“面向国际、承东启西、辐射南北、便捷高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推进港口功能提升工程、铁路网络完善工程、公路互联互通工程、航空扩容升级工程、运输服务增效工程、智慧绿色平安工程、行业治理固基工程等七大工程。
争取到2025年,基本建成“东西双向、海陆互换”的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形成“大枢纽、大通道、大路网、大运输”的海陆空多式联运综合交通运输格局。届时,服务“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的标杆示范打造成效凸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显著提升,支撑引领港、产、城协调发展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
(记者 仲其庄 通讯员 夏正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6980.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