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
11-07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了国家利益而站在全人类立场上提出的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整体构想。该主张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其中内蕴的儒家思想传统、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之维是其思想来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发展蓝图,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以往零和博弈式全球治理理念的变革,这一理念对于解决当下全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对于后疫情时代开展全球治理,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而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治理观。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世界意义

一、全球治理的背景

当前全球性的问题普遍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态失衡、贫富分化、国际恐怖主义、民粹主义、现代性危机、欧洲右翼势力抬头、逆全球化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与世界和平。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思稳定、求和平、谋发展的心愿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当前人类发展正在面临一些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这些新兴的问题和以往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困扰着整个人类社会,因此人类社会亟待一个全球性的治理方案。

纵观全球治理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全球治理乏力,治理动力不足,治理观念落后,区域联合不够,全球性问题难以治理,各个国家却秉持的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理念,这就是目前世界治理存在问题的根源。然而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却在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其实,这是因为中国具有深厚的“和”文化。中国着力构筑“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世界治理观念需要变革,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总思路,为解决世界治理僵局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力量,也是当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图景中的鲜亮元素,这彰显了中国道路给世界历史谱写了中国新篇章,展现了中国在为人类文明发展图景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中国之治: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积极倡导全球安全共同体建设

中国政府始终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坚定不移地推动世界和平,打造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促进经济贸易向着均衡、普惠、包容、合作的共享经济方向发展。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为国内和平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在应对国际问题上主动承担责任,始终扮演着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在打击地区国际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全球流行疾病传播、气候变化、跨国走私、犯罪、偷渡、核扩散等问题上始终秉持共同但又区别的原则,恪守国际主义精神,积极倡导安全共同体建设,为共同应对全球安全问题做出每个国家应有的贡献。中国政府主张打造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积极主张建立安全共同体,消除地区隔阂,采取对话、协商形式妥善解决地区争端等安全问题。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中国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自觉承担国际责任,努力创设一个持久、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通过互办文化年、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图书出版等形式来促进文化繁荣与发展,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签署应对安全问题备忘录文件来加强地区国家间的合作,形成合力,以此应对局部问题,促进双边合作,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二)中国积极倡导全球利益共同体建设

针对贸易保护主义、TPP、逆全球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等问题,中国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全球已经处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纵深阶段,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全球化之外。从2013年以来,我国和周边沿线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了能源、交通、生物制药、转基因技术、计算机尖端技术、人工智能、粮食、金融、人文交流、旅游业等诸多领域合作,实现资源互比,利益双赢。与此同时,我们还成功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来参与投资,给“一带一路”倡议增添了新的发展动能;合作框架进一步深化,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惠及了沿线国家人民,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提供新增长动能,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极大激发了沿线国家创新能力。上海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经济吸引力和号召力,参展国家数量多,签约率高,资金庞大,领域覆盖面广,完美收官,展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因此,在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命运相连的形势下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努力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应对逆全球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实质上这就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全人类经济共同发展的美好世界图景。

(三)中国积极倡导全球文化共同体建设

文化共同体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之上的较为稳定的一种共同体,需要社会成员努力维护。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中华文化也因为海纳百川而使得中华文化获得了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人类文明是以世界文化的发展为前提的,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千差万别。但是,文化既是世界性存在,又是民族性存在,二者统一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之中。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个观念是中国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才形成的,也正是“和”文化才让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几千年之久。各国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各国文化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相互吸收借鉴、融合方是发展文化之道。让世界各国文化平等发展,相互学习和交流,为谱写人类世界文明贡献各国力量,让文化力量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相互促进。中国文化兼容并蓄包容性的开放性特质为世界文化发展传递了合力的文化传承理念,这是中国文化给世界文化发展提供的方案,在这种文化共同体之下,各种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机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优劣,这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中国积极倡导全球生态共同体建设

目前全球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锐减、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酸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正在困扰着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积极签署巴黎气候协定,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河长制、公共环境公诉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出台之后中国的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美丽中国的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秉持绿色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的减少,主动庄严承诺在2030年前后实现碳排放的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无疑给世界未来的环境治理提供了发展的思路。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实现的一个重要指标,体现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新自觉,发展理念的变革则体现的是发展方式、动力的转变,从国内绿色发展到国际应对世界环境生态问题,表明了中国政府勇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勇气,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建设美丽的地球村。

(五)中国积极倡导全球管理共同体建设

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体秉持的是一种多元共治的理念,贯穿了从想到干,再到管的理念变革和行为规约,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管理共同体,而管理共同体“承担着将‘走’到一起和‘想’到一起的共同体成员,特别是参与管理实务的共同体成员‘管’到一起的双重管理责任,管理共同体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的重要职能。”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如何强化国家之间的联系,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一定程度的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全人类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主张和平处理各国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因此,共同发展,尊重不同制度、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才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逻辑。中国奉行的理念是尊重世界上一切民族国家,平等对待每一个国家,而无论国家大小强弱,不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不同而歧视。遵循世界人民的事情世界人民共同商量,有事好商量的共商共建逻辑。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构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消除一切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给世界各国创设一个稳定、普惠、均衡的发展环境,让世界人民受益。

三、全球治理观念变革:从零和博弈到命运与共

当前我们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世界格局深刻调整。2019年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鲜明指出:“国际社会正面临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需要秉持公正合理、互商互谅、同舟共济、互利共赢四大理念来破解四大赤字。”这就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破解之道,贡献了中国治理智慧和全球方案。从全球治理的历史来看,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诸多问题。针对四大赤字,我们提出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全球治理理念,秉持中国和文化,以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国际情怀,公正合理的国家治理价值、互商互量的国际治理协商机制来谋求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大国的担当精神和国际主义。
而从中国的国家发展来看,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有着强大政治、文化、经济力量作为支撑,可以说中国正在以一个更加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各个国家的联系,推动各个国家的发展。而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产品制造国,中国有能力为全球发展带来稳定的工业生产能力,提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工业化之路。各个国家都可以通过参与中国经济发展从而分享经济红利,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的工业化可以稳定而持续地生产出诸多的工业产品从而极大的改善整个人类的发展状况。
我们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道路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彰显了中国精神,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单边主义、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朝着进步方向发展做出了时代回答和中国方案。(文 / 于美玲)

(作者简介:于美玲,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

[2]喻文德.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下的美好生活[J/OL].兰州学刊:1-10[2022-04-09].

[3]许士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历史意义——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J/OL].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2-04-09].

[4]戴兆国,毕亚琴.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意义的生成[J].江淮论坛,2022(01):93-100,193.

[5]丰子义.社会发展视阈中的文化发展[J].学习与探索,2017(3):12.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