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红色影视剧的叙事变革及成因分析
2022
11-08

红色影视剧的叙事变革及成因分析

——以《抗日奇侠》和《觉醒年代》为例

摘 要: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大量优质的红色题材的影视剧纷纷出炉,例如《觉醒年代》《大决战》《长津湖》等,发挥了弘扬主旋律、凝聚人心、激发群众爱国爱党情怀的作用。而早在2020年前,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叙事风格多为以《抗日奇侠》为代表的夸张式表达,导致了受众的审美异化。本文将对《抗日奇侠》和《觉醒年代》两部作品进行案例分析,从政策、受众、媒介三个方面探寻叙事变革成因,以期达到讲好中国红色故事的途径。

关键词:成因分析;叙事风格差异;红色影视剧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出现了《抗日奇侠》《向着炮火前进》《神枪》等以夸张为表现手法,不符合事实的抗日题材影视剧,且呈现出了类型化的趋势,无法正确还原红色革命史实。

在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演变出了转折,出现了例如《觉醒年代》《红星照耀中国》等通过年轻化的表达,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密结合史实的红色献礼剧。通过对宣扬主旋律和巧妙叙事结构的有机融合成功出圈。“抗日神剧”和红色经典献礼剧同为红色题材影视剧,是不同时间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的产物,在题材上都以讲述中国革命故事为主,在生产初衷上都包含了宣传意图。

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的精神需求也日益丰富,多种亚文化发展崛起,快餐式文化横行,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人们理性和严肃的价值观被消解。而红色题材影视剧作为主旋律剧发挥着成风化人、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角度来看,当前世界舆论格局仍然呈现为“西强东弱”。讲好中国故事,全方位立体地展现中国,让世界人民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真实的形象极为重要。红色题材影视剧则是对外传播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探究该影视剧的叙事风格变化成因,有助于生产更多有感染力、有说服力的作品,更有助于启发对外传播路径的优化。

结合当前传播现状,以《抗日奇侠》和《觉醒年代》两个不同阶段的典型案例分析,通过从叙事结构、叙事空间、叙事主体、叙事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同为红色题材影视剧,叙事风格却大相径庭,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探寻这种差异变化的原因。

二、红色影视剧叙事风格现状

(一)叙事结构:多线多重交织取代单线单集叙事

以《抗日奇侠》为代表的“抗日神剧”在叙事结构上采用的是单线单集叙事,讲述了四个身怀绝技的侠客在抗战时期凭借个人力量与日军作战,并频频创造奇迹的故事。始终以剧中的侠客主人公为镜头视角,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展开故事。该电视剧以一集一幕的形式,每集都简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但又没有明确结尾,既独立成篇,又一一相连。

而在《觉醒年代》中,多线多重交织取代了单线单集叙事,不同于《抗日奇侠》围绕单一人物开展直线式的故事叙事,《觉醒年代》采用讲述多个小故事汇成一个大故事的方式,摆脱了绝对的中心点,更能体现文化对撞性。在叙事上,剧情从多个人物的多个侧面展开,既能“合”而体现该剧的核心价值和主要思想,又能“分”而展现人物接地气的一面,提升观众的好感度。在剧情方面多线展开,以毛泽东、陈延年等青年学生为视角,讲述了这群青年学生通过不断的论道、阅读、实践探索救亡图存的新出路,且多个人物的故事相互交叉,有革命先驱对青年学生的教导,有革命派和守旧派的争斗等,多线开展讲述了在那个年代里仁人志士致力于启蒙思想,培育革命种子的故事。这种多条线索叙事的方式使得剧情更为紧凑,信息更为丰富。

(二)叙事主体:情感丰富的群像取代说教单一的个人

从叙事主体来看,《抗日奇侠》采用的是英雄式的单一叙述,将主角刻画成具有夸张能力的传奇人物,剧情也始终围绕在刻画几个“英雄主角”身上。剧情主线关注的是如何展现其人物的英雄特色。虽然剧情被观众戏谑,但仍处在宣传说教范式中。而《觉醒年代》在建构人物角色时,采用的方式是见微知著。首先从细节出发,刻画单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例如在首集中,陈独秀在归国船只保护中国青年学生,怒斥打人的日本船员;在新闻发布会里公然嘲讽封建派逢场作戏等,通过这些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个狂放不羁的革命大驱形象。又讲述了在家庭生活里,陈独秀与儿子陈延年之间的亲情矛盾,展现出了一个“封建大家长”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反差。恰恰是这样的人物刻画使得陈独秀的形象变得活灵活现,更加接地气。在剧中,通过这样的多面描写的手法使得李大钊、鲁迅等人物角色有血有肉,更是通过语言、场景、物件、配乐等符号构建出了一副具有时代风貌和历史气息的象征符体系,打造出了一批既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家,又是伟大革命先驱的时代群像。

(三)叙事空间:真实场景再现取代过度偏颇的历史想象

从叙事空间角度来看,《抗日奇侠》故事背景取自抗日战争时期,但其人物角色并无历史参考,其故事情节也过于夸张不符合事实。整体剧情来自偏颇的历史想象。而《觉醒年代》的剧情则来源历史事实,体现在三个真实:首先是人物真实,剧中出现的所有主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陈延年等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第二个真实则是事件真实,例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是对历史的还原。第三个真实则是场景真实,该剧拍摄取景北大、小红楼等都是真实场景。当然也不乏艺术手法的演绎,对一些细节场景的刻画更能使得剧情丰满,充满年代氛围。例如剧中鲁迅出场时,背景正是其书中所描写的百姓在刑场争抢人血馒头,寓意引人深思。

(四)叙事效果:从“审美异化”到“集体召唤”

以《抗日奇侠》为代表的一类“抗日神剧”,违反历史事实。但其荒诞乖张的剧情却迎合了一部分国内观众的民族情绪和娱乐需求。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即便在知道剧情有违事实的前提下,仍有可能以娱乐目的接触使用媒介产品。而这些“抗日神剧”无形中给受众带来了进行媒介狂欢仪式的内容。不仅使得受众的审美产生异化,更是会给受众的历史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而《觉醒年代》则是通过年轻化的表达成功地完成了“破圈”,电视剧相关话题更是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频登热搜,引起了全社会范围内对于革命历史的关注和尊重,成功地塑造了集体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情感。

三、成因分析

(一)政策扶植与纠偏促进党史作品提升质量

为迎接建党百年重大节点,构建红色影视宣传阵地,广电系统积极推动党史题材影视剧的生产排播。从制作方来看,相比于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重大革命题材历史剧《觉醒年代》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注重打造质量,通过口碑取胜,一改往日的官腔政治灌输,采用故事的形式如润物细无声一般,使得影视剧传递的核心价值观有效抵达受众。根据广电总局的中国视听大数据,2021年3月16日公布了最新一期的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从2021年3月6日到3月12日,央视一套《觉醒年代》以1.241%的收视率高居同期第一。根据云和播放量统计,2021年6月5日《觉醒年代》在优酷和爱奇艺合计播放691.6万。同时,并由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出具审查意见,颁发《电视剧发行许可证》。控制“红色经典”改编、播出电视剧的实际情况,通过政策的大力扶植与纠偏,红色题材影视作品质量不断提高成为趋势。

(二)社交传播促进红色影视剧年轻化表达

詹姆斯·W·凯瑞1957年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首次提出传播的“仪式观”,指出传播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信息传递,更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得以维系的一切仪式性活动。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即可以参与制作相关影视剧衍生品,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互动功能开展热烈讨论。以往相关题材作品一味注重严肃叙事,忽略了受众的接受习惯,例如《觉醒年代》《大决战》等影视剧在制作中更加注重年轻化的表达,加入了许多轻松的音乐和情节,从而引起了新媒体受众的广泛参与,将收看媒介产品变成了社交仪式,符合网络传播的规律。例如在微博超话觉醒年代中共计有3.3万帖子,13.1万新青年参与讨论,阅读量达到5亿。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社交传播,话题讨论,这种社交传播仪式已经成为传播生态中重要的部分。许多影视情节通过剪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抖音、B站上进行了二次传播。在bilibili平台上,“UP主萌不咕”时长2分钟的《觉醒年代》剪辑作品就获得了1 119.2万播放。央视一套在抖音平台上分享的视频《觉醒年代为何成为破圈之作》获72.2万点赞,这也是主流媒体设置议题,引发新媒体扳机效应的重要实践。

(三)文化自信背景下受众的审美变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于文化自信道路的坚持,群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故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自身的文化有了更高的认同感。根据人民论坛网2016年设立的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指数调查报告显示,67.7%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保持尊敬和自豪”;61.8%的受访者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61.2%的受访者表示会理性对待自身文化,指出文化自信就是“不自卑、不自负”;58.2%的受访者选择文化自信是“积极传承并发扬光大自己的文化特色”。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群众已经建立起文化自信。但在建国立党精神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建党立国精神认知与认同得分均低于平均分值,分别为77.26分和77.81分。并且在访谈中发现,民众了解红色党史的主要途径是收看红色影视剧,而同期的红色影视剧叙事风格表现为戏说历史、夸张表达、远离事实。而在2021年人民网研究院与百度热搜的一份国潮大数据分析中显示,国潮文化的相关关注度从2011到2021年同比上涨了128%,国产电影、动漫等文化产业热度激增,例如国产电影热度上涨了6.2倍。可以从数据中得出,随着人们文化自信指数的提高,人们对于国潮的追求程度也日益提高,倒逼红色题材影视剧的叙事风格更加注重体现国潮特色,体现中国人共有的价值和集体记忆。例如2021年《觉醒年代》《红星闪耀中国》等献礼剧,在叙事上集中展现家国一体价值点。

四、研究结论

红色影视剧在叙事主体、叙事空间、叙事结构上产生了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则源于政策、媒介技术、受众的三方合力推动下,红色影视剧的叙事风格变革呈现出了尊重事实、年轻化表达,聚焦家国价值点的趋势。从《觉醒年代》红色影视剧的叙事变革这一切角可以看出,当前讲好红色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党史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工作。对此,宣传工作者既要摆脱“不敢讲”,又要学会“怎么讲”。一是要抓住政策红利,在当前广电积极支持生产排播红色影视作品的情况下多出精品。二是把握媒介技术环境,叙事风格要兼顾长短,做到既能够以长篇幅深入人心,又借助短篇幅快捷传播。三是注重受众的审美习惯,聚焦家国价值点,打造集体记忆。

通过优秀的红色影视剧走向人民,走向世界。有利于中国故事打破圈层,在国内凝聚向心力,在国际上使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更加清晰,打造共同的情感枢纽。在坚持中国文化自信和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推动红色文化扬帆出海。(文 / 毛林峰 范晓玲)

(作者简介:毛林峰,新疆财经大学,在读硕士,从事跨文化传播研究;范晓玲,新疆财经大学,教授,从事跨文化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郭人旗.《觉醒年代》火爆“出圈”对党史文化传播的有益启示[J].新闻世界 ,2021(05):3-6.

[2]胡一峰.红色影视吸引受众的秘诀——从《觉醒年代》说起[N].科技日报,2021-05-14(008).

[3]刘书琪.从内容吸引到符号化积淀——《后浪》短片的视觉表征逻辑 [J].记者摇篮,2021(03):41-42.

[4]付晓光,林心可.圈层文化的大众化路 径探析——bilibili2019年度跨年晚会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0(02);86-90.

[5]何文君.青少年“饭圈文化”的传播机理与纠偏策略[J].中国德育,2020(16):36-38.

[6] [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7]张娇阳.想象与认同: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主旋律电影探析——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J].视听,2021(04):72-73.

[8]康伟.以深刻、鲜活、丰盈的方式打开历史——电视剧《觉醒年代》观后[J].当代电视,2021(05):6-8.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