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乡村振兴提升到了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指导,指明了发展方向。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战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下,结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旨在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乡村振兴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首次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去实践、突破乡村自身发展的局限与不足。自然生态环境是农村拥有的最大财富,农村的生态建设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样重要,要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所以,既要从客观上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更要根据实际的农村生活、生产、文化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建设策略,切实推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加上农民目前的受教育程度依然不高,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重视起来,并且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生活垃圾以及工业污染现象严重,以及在农村中对于环境的保护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所以,当前农村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一)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的薄弱
与城市地区相比,不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文化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农民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强。在农村垃圾随意丢弃、乱砍滥伐及滥用农药和化肥等危害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时有发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要进行乡村生态振兴,不仅要合理的利用农村本身的自然资源,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对于生态环保的意识。但是,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的,就目前农村的人口结构来说,大多数的中青年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大多是老年人以及留守儿童,这样的人口结构不利于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的学习和氛围的培养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其次,目前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方式也比较单一,没有系统化生态理念的学习过程,理解比较碎片化。
(二)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第一,在农村中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虽然近些年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是有所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这些购买品的种类以及难以降解的包装使垃圾处理增加了难度,同时农村没有足够的垃圾处理厂和先进的环保设施,并且大多村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习惯随意丢弃垃圾。
第二,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适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然而,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使大量有害物质残留在土壤和水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三,是村民的生活废水问题。在农村,村民没有意识到生活污水中也含有适合微生物繁殖的有害病原体,所以导致生活废水大多是直接排放,这种不经过任何处理的排放会严重污染水域以及土壤。
(三)乡村有关生态环保的制度体系不健全
近几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大多针对城市地区,并没有着重针对农村地区出台法律规章制度,并且农村地区管理分散,存在着内容不健全、惩治力度不够等问题,农民的行为不能受到很好的约束,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目前部分农村还没有比较完善有效的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机制和监督机制,但农村环境又比较复杂,与城市不大相同,不能与城市通用相关的监管部门。所以要健全适用于农村的制度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一)提升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的理念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是“悖论”性的问题。如今,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大程度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由于农民固有的传统生活习性和思想观念,大部分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要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尤其要普及农民群众有关生态保护、环境科学等知识,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危害性,以及一些不良习惯后果的不可逆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参与度。
要做好对农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工作,从农村地区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农民群众较容易接受的宣传教育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板报、视频等宣传形式,让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农村地区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处,提高大家的积极性,逐渐在农村地区培养出人人都保护环境的氛围。
党员干部是农村主体中对农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他们在农村的实践活动中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人”的示范作用。要积极引领带动周围的农民群众去学习、理解、接受现代的生态保护理念,进而更好地提升自我生态保护意识,并且要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把生态环保的理念真真切切地与生活融合起来。村干部和广大党员可以集思广益,举行一些活动形式向大家阐明农村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例如召开党员大会、举办讲座等形式,去深刻理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更好更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要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摒弃以往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从内在去转变过去的生活观念,建设更加文明的生活环境,树立环保的绿色生活理念。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提高村民幸福感。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村生态污染;另一方面,传统固有的生产方式也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升级增加了难度,生产方式很难快速地进行转变。所以农村地区要对农业的生产方式要有新的认识,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造和升级来适应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明确生态绿色发展的意义是深远的。生态环境是必须要重视的课题,因为生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把生态问题处理好,将会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如果生态问题没有得到好的解决,将会成为阻碍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农村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秉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淘汰高耗能、高花费、高污染的落后产业。
首先,要大力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变。要进行循环发展,对资源进行再利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要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其次,加快农业可持续化发展,降低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和使用量,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作物资源化。
(三)健全农村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
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有关生态环境的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这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制定生态环境制度体系的时候,内容与规定要切实地符合农村生态环境的特性。
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相应的制度与规则。首先,完善关于生态建设的法规,其中包括农村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被污染水源的治理、土壤污染的防治、耕地质量保护、农药化肥包装物的回收等法规。其次,改进激励政策,其中包括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的循环利用等一系列农业绿色生产给予补贴制度等。最后,可以建立实施监督机制,包括在农业生产中用到的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做到减量等监督制度。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一道强有力的保护屏障。农村生态的保护与建设一定要对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制约,这就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系统的体制机制来对其进行约束。
四、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把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实好至关重要,因为它与农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生活品质紧密相关,又与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相连。因此,要加大探索、实践力度,不断地改进、优化和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策略,切实有效地改善农村群众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建设好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文 / 刘书言)
(作者简介:刘书言,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1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2014年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77.
[3]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2015年10月26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2016年版,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783.
[4]莫喻筍,陈志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建设路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8(21):294-295.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7257.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