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为例
摘 要:脱贫攻坚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各项成果为乡村振兴的稳健推进打下良好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关注农村整体协调发展,脱贫攻坚成果可以由此得以巩固和发展。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是当前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研究其有效衔接机制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为例,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现状,从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进行剖析,分析李家塬村当前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2012年,党中央通过全面部署,开展了人类发展历史上力度最强、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2020年,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下,脱贫攻坚完美收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脱贫不是终点,在坚决守住脱贫成果的同时,要实现好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如何推进二者的有效衔接,借鉴脱贫攻坚的成果与经验,以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笔者以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为例,探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与对策,为乡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出建议。
一、李家塬村发展现状
李家塬村坐落于河畔镇西南方向,共有845户2 162人,其中低保户83户237人,特困供养6户6人,残疾人145人,有已脱贫人口58户264人,边缘户3户10人。李家塬村属旱山塬区,常年干旱,地势平坦开阔,全村耕地面积5.3万亩。干旱的气候使得农业发展严重受限。为了打破这一局限,当地政府通盘考虑李家塬土地特征、产业特色、水资源利用等要素,决定以黄河水为水源,筹措资金建设供水管线,让黄河水流入海拔2 000米、常年干旱的李家塬。2020年9月,李家塬供水工程全面启动。时至今日,当地政府以靖会工程黄河水为水源、以李家塬供水工程为基础,打造寒旱农业产业园,成功走出了一条干旱塬区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现代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状
李家塬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通往乡镇的道路以及村内所有的主要道路都实施了硬化,村社道路交通便利,群众出行方便;全村人口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居民用电也实现了全面覆盖,每个村民小组都能享受便捷的网络与电力。在公共服务方面,村卫生室以及乡村医生已经配备,村内现阶段没有学校,适龄上学的孩子都选择在乡镇或县城就读;在政务办理方面,358户农户已注册使用“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村民们需办理业务或了解政策法规,无需前往乡镇,都可通过“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及时了解或办理。
(二)产业发展现状
2020年9月,县政府立足本地实际与特色,规划建设集生产、加工、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经过群众与政府的不懈努力,首先,打通了引黄入塬的主管道,使黄河水流进了这片千年旱作的黄土塬。其次,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地政府主动走出去、招大商、引龙头,龙头企业的引入和市场化手段的运作,既有效解决了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在最短时间发挥了供水工程的最大效益。另外,创新“企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旱山塬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构建起了玉米种植保粮食安全、万亩葵花吸引观光游客、园区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三)精准扶贫现状
李家塬村不断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三类户”进行重点监测、开展定期检查,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做到动态管理,实行动态清零。始终把扶贫开发摆在突出位置,严格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团结带领群众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村脱贫人口58户264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2020年高质量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二、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机制研究
新时代接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能够保障脱贫稳定性,还可以协助乡村振兴工作平稳顺利进行。目前区域性的普遍贫困如期解决,绝对贫困已然消除。但是贫困并没有在脱贫任务完成之后消失,还应继续和贫困做长期斗争,尤其是扶贫事业任重而道远。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更应该牢牢抓好脱贫攻坚难点,进行全面布局和规划,为乡村振兴建设奠定基础。
(一)建立规划衔接
近年来,李家塬村两委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严格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团结带领群众取得了巨大成就。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强化动态管理,“因户因人”精准帮扶,带领全村稳定脱贫,2020年高质量通过考核。李家塬村坚持以“培育特色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巩固基础产业”为主要思路,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富裕。全村已脱贫户产业达标全覆盖,群众收入稳定。
(二)落实政策衔接
李家塬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道路上,建设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的特色产业,启动了李家塬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项目,建成了李家塬上水工程项目,规划了120万方大型调蓄水池项目和1 000座设施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绿色项目,打造出农业全产业链,旱山塬由此披上了“绿衣裳”。并且强调突出产业富民,坚持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长远发展的固本之策,创新“企业+产业”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初步形成了旱山塬生态循环农业体系。立足塬面平整、日照充足等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葵花、玉米、马铃薯等3.6万亩,构建起了玉米种植保粮食安全、万亩葵花吸引观光游客、园区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三)推动制度衔接
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和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在制度上是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的。脱贫攻坚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其根源就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带领,有效调动人民群众内生力量,是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重要关键。群众道路是党的基本道路,要始终把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贯穿于基层治理。李家塬村一直致力于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一是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与政府直播平台,定期开展政策宣传和化解基层矛盾宣讲,取得了良好的效应。目前,政府直播平台粉丝量突破2.6万名,每晚直播间定时收听收看的辖区群众超千人,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百余起。二是创新回应群众新方式,创新开展“我对政府说”网上留言二维码模块,群众通过网上留言系统对政府留言,并在第一时间得到答复解决,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真正提升了服务群众水平。三是搭建了服务群众的新平台,会宁政府联合运营商打造“数字乡村”平台,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李家塬村也积极践行,358户农户已注册使用“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
三、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特色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特色产业发展是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我国完成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在不同地区发展了适应本地特色的产业。李家塬村地处黄土高原旱区,但利用当地土地平整的优势,引黄入塬,大力发展旱区农业,建成现代丝路寒旱产业园,成为当地旱区农业的典范。另外,创新“企业+产业”的发展模式,构建起了玉米种植保粮食安全、万亩葵花吸引观光游客、园区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但李家塬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树立起品牌效应,这就需要从产业链配套上来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增强产品的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农村产品的附加值。
特色产业给脱贫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更在助力乡村经济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特色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更必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完善扶贫产业基础上,接续乡村特色产品的发展理念,完善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价值,促进产业推动农民幸福感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连接。为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积累发展后劲。
(二)凸显主体意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农民既是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实践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新时代农村工作需要激发调动农民的主动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李家塬村群众的依赖式发展心态过高,农民内生积极性难以调动。一是发展生产要素缺乏。目前在农村长时间定居的人口主要为孤寡老人、妇女以及虽有劳动力却没有技术、缺少资源的部分年轻人,这些村民缺失推动生产发展的能力和技术条件。二是乡村治理行政化,部分基层党组织工作管理不到位,有损党组织的号召力与权威性。
激活农民的内生力量,其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政府应加强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转变原有的落后观念,使农民参与到村组事务中,增加农民幸福感和成就感。在价值观引领上,通过各种举措引领农民增强主体意识。如开展扶志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开展农业培训班,提高农户的技能,培育乡村人才队伍等。在生产实践中,主动拓宽与农民交流渠道,实现政府和农户之间的有机融合,主动寻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高效相衔接的经济快速发展路径。在组织保障方面,积极探索村民组织与集体经济相结合的途径,支持和发挥村民组织对农民的组织和带动作用,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
(三)创新基层治理,推动稳定健康发展
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从基层治理着手,吸纳脱贫攻坚的有效治理经验,创新发展形成适应乡村振兴新需要的基层治理体系。在组织建设方面,李家塬村以加强村组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将优秀同志选拔配备到村“两委”班子中,让他们成为乡村发展领路人。在干群关系方面,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开通线上政策宣讲与政务办理平台,引领乡村治理新潮流。在群众工作方面,重视发挥村级群团组织的独特功能,在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中取得实效。基层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环节依然存在问题。一是基层干部主动意识差,思想仍停留在被动接受工作任务阶段。二是工作措施不全面,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式单一,群众配合度不高,网格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矛盾排查存在盲区、漏洞。三是群众意识待提高,群众对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治意识不强,依法解决问题的观念有待强化。
创新基层治理,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工作思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层基础。首先,要以培养村组干部,提升干部思想觉悟与工作能力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行动力,确保基层组织为群众服务,为发展助力的任务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强宣传工作,召开各类群众会议夯实基层治理基础,采取村民乐于接受的宣传教育方式,让村民切实体会到政策福利的优势,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召开群众会议,树立政府权威,拉近干部和群众间的距离,为基层治理创造良好的群众基础。最后,顺应当前科技时代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振兴创新多渠道治理方式。(文 / 杨阳 王堉烜)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2022年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产消合一理论批判研究”(SLGYCX2213)。】
(作者简介:杨阳,陕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王堉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国亮,王艳.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治理经验承接与内在逻辑转换[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02):8-17.
[2]万师.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03):37-45.
[3]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01):19-29.
[4]梁荣霞.浅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J].山西农经,2022(10):39-4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7259.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