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生鲜农产品具有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庞大、消费需求刚性等特征。生鲜农产品生产呈现地域性、季节性,农产品物流在产品调拨、市场供需匹配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生鲜农产品消费量逐年提高,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对物流行业提出更高要求。应重视生鲜农产品物流行业关键物流节点存在短板、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物流专业化程度不足、物流新业态有待扶持等问题,从物流节点、物流装备、物流服务、物流创新等方面优化提升,助推生鲜农产品物流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物流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消费呈现出结构性调整,健康、新鲜的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肉类、奶类、水产品等)消费快速增加,从2015年到2020年,我国人均生鲜农产品消费量从202.8千克增加到228.7千克,在人均农产品消费总量中占比从58.7%增加到60.2%。然而,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性,难以长期大量保存;同时,我国居民对净菜、冷鲜产品等中高端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对生鲜农产品物流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生鲜农产品物流行业直接决定了农产品运输成本、损耗程度以及供货品质,物流行业健康发展能够为生鲜农产品保供稳价提供重要支撑。
一、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行业现状
近五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每年保持稳定在11亿吨以上规模,呈现稳中有升趋势,每年约有4亿多吨进入流通市场。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格局比较分散,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以多级批发市场为主要载体的流通模式。我国约有4 5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我国7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批发活动,生鲜农产品历经产地收购、长途运输、销地批发、终端零售(农贸市场、超市、社区菜店、社区直通车、便利店等)多个环节到达消费者。近年来,随着生鲜电商、直播卖货等模式快速兴起,一些大型连锁超市、生鲜电商企业针对部分品类采用产地直供方式,即由自营农场出厂或者由买手从产地选购后,长途运至城市配送中心,再配送到终端门店。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呈现“南菜北运”“西菜东运”格局,目前主要通过全国“五纵二横”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进行运输,包括银川—昆明、呼和浩特—南宁、北京—海口、哈尔滨—海口、上海—海口、连云港—乌鲁木齐、上海—拉萨等,总里程超过4万千米,直接连通全国29个省会城市、71个地市级城市,对全国重要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所有纳入《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中的生鲜农产品均可享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在通行便利性、税费优惠方面均有一定支持。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关键物流节点存在短板。一方面,批发市场现代化物流设施水平不高,卫生环境等存在短板,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对农药残留检测能力等方面有待增强。另一方面,城市物流基础设施不足。大城市普遍缺乏专业化的生鲜农产品再处理和暂存场所,例如缺乏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生鲜农产品公共加工配送中心;居民小区、办公楼宇配套建设自提冷藏柜等终端设施不足。
二是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集中在公路领域,但公路运输合规冷藏车数量不多,运输过程常采用棉被等“土保温”方法,装备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生鲜农产品采用冷链物流运输的比例较低,尤其从田间地头到产地批发市场、从零售终端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缺乏,例如配送员需使用含有冰袋的一次性泡沫箱,或需再次回收的冷藏箱,存在物流效率不高、生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是物流专业化程度不足。缺乏覆盖从产地到消费者全流程的冷链体系,我国冷链服务以中小型企业自行配置为主,冷链服务基本集中在城市和区域范围内,成本较高、利润较低,跨区域的冷链服务严重缺乏。我国生鲜农产品品类众多,各品类保质期、保鲜期、贮存所需温度条件存在差异,受制于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不足,以及冷藏设施数量少、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大部分物流企业在储存和周转过程中仅进行简单分拣、包装,再加工程度不高,净菜、半成品等产品供给不足。
四是物流新业态有待扶持。目前物流行业对生鲜电商等新业态适应性不足。例如,适用于“绿色通道”的生鲜农产品种类受限,虽然《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已经覆盖了白菜、甘菜、根菜、豆类、瓜类、食用菌等新鲜蔬菜以及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畜禽、新鲜肉蛋奶等品类,但生鲜超市、生鲜电商售卖的经过清洗、切块或切片加工,初步包装的净菜等产品却不能享受该政策。
三、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释放关键物流节点效能。一方面,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构建生鲜农产品流通设施网络,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设施规划布局,着重合理规划布局批发市场,形成一批交易便捷、管理规范、辐射广泛的骨干批发市场队伍,提高批发市场区域仓储、配送和分拨能力,同时优化卫生环境,提升物流效率。另一方面,加快批发市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大对骨干批发市场的支持力度,推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高效快捷的电子结算或互联网结算系统,打造全程追溯能力,提升商品交易效率与商品监管水平。鼓励部分批发市场将向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加强与农户、生产基地、大型商超、社区菜店、生鲜电商等合作,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通过线上交易拓展自身业务,并打造各类相匹配的物流服务。
二是提升冷链技术装备水平。一方面,鼓励交通运输行业多方式打造冷链运输体系,加大冷链装备研发与应用水平,完善冷链载运工具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增强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提升冷链设施普及程度,打造全程化冷链物流服务,完善“最后一公里”物流设施,催生跨区域、跨方式,联系起田间地头与各级批发市场、销售终端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生鲜农产品损耗。另一方面,鼓励街道、社区结合规划,与生鲜商超和电商等加强合作,结合居民需求加快建设超市门店和前置仓等末端网点,在居民小区、办公楼宇等设置更多冷链自提柜、自提架等。
三是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引导物流行业做大细分市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涌现的新产业、新产品对物流需求发生变化,应结合产品特征,持续做大做强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大宗物流、直采物流等。另一方面,着重发展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所占比例将持续提升,应加快建设生鲜农产品主产地、集散中心的冷链设施,形成农产品冷链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进一步完善产地预冷、仓储冷库、销地冷链设施等,同时补齐相关信息设施、质量监督等配套设施。
四是加大对新业态的扶持力度。一方面,推动将生鲜超市、生鲜电商普遍提供的加工处理过的净菜、半成品等纳入《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享受“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加快在城市郊区规划建设若干功能完备的“城郊大仓”,统筹协调储运、加工、包装、配送、分销等物流活动,为生鲜超市、前置仓等提供更高的供给水平。另一方面,促进新业态蓬勃发展,鼓励订单农业、自营基地等模式发展,从生产端提升货源标准化程度,提高产销对接水平,助力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损耗。(文 / 赵欣苗)
(作者简介:赵欣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运输经济、综合交通规划与管理。)
参考文献
[1] 魏际刚.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八大问题和七大趋势[J]. 大陆桥视野, 2020(11): 41-47.
[2] 卢奇, 洪涛, 张建设. 我国特色农产品现代流通渠道特征及优化[J]. 中国流通经济,2017(09): 8-15.
[3] 赵欣苗,王玉磊. 生鲜电商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 2020(20):19-20.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7333.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