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珍藏着一个特别的标识。它以奔驰的列车和飘扬的丝绸为主造型,其间的中国铁路路徽和快运班列英文字母庄严醒目。作为中欧班列统一品牌后启用的官方标识,它见证着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蓬勃活力。
2016年6月8日,上午九点,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苏州、东莞、义乌。伴随着嘹亮的汽笛,全新换装的中欧班列在八座城市同时启程。这一天,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蓝色集装箱上,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的新标识,在阳光的照耀下庄重大气。满载着货物,也承载着中欧班列稳重、诚信、包容、负责和实力的品牌形象,这支丝路上的钢铁驼队,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奔赴远方。
不到两周后,由成都始发的统一品牌中欧班列率先抵达波兰华沙。在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欧洲(波兰)仪式上,迎接列车抵达的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国际联运部部长徐立运百感交集。
徐立运:带有统一标识的中欧班列徐徐地开入了站台,看到这个场面的时候,感到特别激动,标志着中欧班列已经进入到快车道。作为中欧班列运营操作团队的一分子,我感到很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感受到了使命与责任。
统一品牌中欧班列首达波兰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和西伯利亚大陆桥,中国铁路在前期探索开行亚欧国际列车的基础上,以重庆、成都、郑州、武汉、苏州、义乌等城市为起点,开行通往德国、波兰等国家的中欧班列,从而拉开了中欧班列联通亚欧大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展的大幕。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最适合中欧班列的货品为小批量、多批次、高货值、时效性强的货物。而小批量、多批次它的操作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大批的中小企业参与到当中。
在中欧班列的各条线路中,从浙江义乌首发,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最终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的“义新欧”中欧班列运输里程最长。而义乌的中小企业,就是中欧班列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使用中欧班列,中国到欧洲的运输时间是海运的一半,运输成本是空运的四分之一。当地一家贸易公司负责人张雪峰,对这其中的红利如数家珍。
张雪峰:“义新欧”的加入,可以整体压缩我们的时间。走海运的话,西班牙、葡萄牙需要60来天,但是我用“义新欧”的话,只要28天就能到,可以极好地推动(满足)供应链的要求。
中欧班列统一标识
中欧班列让中国制造闪耀欧洲的同时,也让欧洲企业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和中国做生意、到中国做生意”成为潮流。欧盟一家物流公司负责人亚尼克亲历着这些变化。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他的公司在成立后短短几年内不断扩大规模,在郑州、武汉和重庆等中欧班列起点城市都设立了办公室。
亚尼克:我们对机遇有很好的感知,中欧班列是让我们在市场上得到好位置的好机会。我们已经听说班列的连接将会增长,运行时间将会缩短,我们要紧跟班列的发展,保持我们的市场位置。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昔日古丝绸之路上的繁华景象被疾驰的中欧班列重新演绎,而牵起互联互通“金纽带”的,不仅仅是沿线各国的商品市场。
中欧班列协调委员会成立
2015年,中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打造中欧班列品牌;2016年,中欧班列统一品牌正式启用;2017 年,在中国铁路的倡议推动下,我国与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七国铁路成立中欧班列运输联合工作组,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中国铁路倡导成立的国际铁路合作机制。在与各国同行的交流中,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中欧班列部经理张冉感受深刻。
张冉:七国铁路部门定期会晤,共同协商,推动服务标准、信息平台的统一,国内外的同行都对中欧班列业务非常重视,像波兰、德国,还有捷克的一些同行,他们反映有了中欧班列业务之后,整个社会参与特别多,一下就变得特别繁忙。
中欧班列专用箱
从2015年累计开行突破1 000列,到如今,年开行突破10 000列,隆隆铁轨上的风驰电掣间,中欧班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疫情期间,凭借安全稳定运行,中欧班列更是逆势增长,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助力国际抗疫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就在一个多月前,由西安开出的首趟境内外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抵达德国,这标志着中国段、宽轨段、欧洲段中欧班列运行时刻表首次实现全程贯通,班列运输时间有了更稳定的预期,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迈入新的阶段。中欧班列引擎日夜不息,“一带一路”合作的脚步就前行不辍!
王艳波:我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货运部高级工程师王艳波。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一颗梦想的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中欧班列也从“一条线”发展到“一张网”,从一枝独秀变成百花齐放。目前,中欧班列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继续携手沿线各国,共建繁荣班列、数字班列、绿色班列、人文班列,让中欧班列的硕果惠及更多百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的力量。
(来源:中铁集装箱)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7341.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