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2023
01-13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摘 要: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市场配置受到行政权力制约等问题。在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大环境下,必须改变原先固有的体制障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构建创新型城市,发扬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固有优势,坚定支持地方创建自身特色产业,以保证区域经济达到有效协调互助,重视区域协调的作用。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化建设,着重关注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应有的先进性功能。释放体制创新活力,强化创新活力,推动体制创新,制定合理合适法律法规,针对性建设适用的管理方法和体系,筑牢约束以及控制力,大力推动建设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模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模式;城市发展;中国特色

城镇化发展方式跟原有经济状况和发展模式之间密不可分,进而衍生出了对于城镇化至关重要的土地、优质劳动力和劳动力流转效率以及配套环境效应和整体容量等要素越来越稀缺,并且这种特性已经更加突出和明显。我国面临的内部与外部共同作用,使得我国必须开始城镇化的转型之路。转型本质上就是寻觅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现状的合理路线。

一、中国城镇化现状

中国城镇人口,城镇化率逐年增加。总体看,我国的城镇人口开始出现连续上涨的趋势。随着我国战略转向发展新型工业,工业产业信息化和新的农业发展道路的出现以及针对如何转移农业人口的配套制度和法律的制定,我国新型城镇化整体呈现稳中向前,总体上取得了喜人成果与突破性成就。

纵观城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而言,一个国家城镇化率在30%~70%发展过程之中往往伴随着发展速度较快、时间较短等特点,中国当前城镇化率为63.89%,从发展区间来看依然处在较快发展区间。根据世界发展的普遍水平进行对比而言,当前中国超过60%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实现了超过世界平均水准的目标,这也说明我国城镇化建设成果斐然。当然,对比世界发达国家的81.3%的城镇化程度依然存在差距,尤其2020年美国的城镇化率是95%(见图1)。

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 第1张  | 大陆桥视野
图1 中国城镇化率和世界城镇化率的对比(%)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

(一)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过去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不可避免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区域上的发展差异问题,体现在城镇化发展之中的表现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程度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空间视角来看,呈现出东西方向上的差异问题,因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展远慢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现状导致了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新型城镇化的规模和范围受到限制,更因为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干扰,导致这些地区无法享受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分工影响波及,使得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失去行业和产业经济依托。

(二)缺少相关法律保障

尽管过去我们取得了可喜的发展速度和骄傲的发展成果。但法律和完善的制度保障依然欠缺。主要体现在法律体系的整体性和完善性的不足,从建设新型城镇化法治进行探究而言,我国当前缺少合理的法治方式,导致了我国进行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法律环境的制约。

(三)新型城镇化下,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基于我国现实环境,依然面临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但更鲜为人知的二元结构还存在城镇上。回顾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历史,自1949年以来,战略为发展国内重点城市,追求首先将重点城市建设完成,对于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行了限制,使得我国在产业发展上出现了农业不如工业的问题,并且直到现在农业发展相比于工业发展而言也属于滞后状态。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推出了相关优惠和帮扶政策,注重进行大范围的市场化改革方法,支持本土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在政策上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国家每年都会在政策上对这方面进行大量的部署和支持。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转变,农民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纽带关系越来越紧密,这也对我国城镇化形成了反哺效应,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进程稳步向前。然而,这样的方式仅仅只能加快城镇化进度,却不能够根本解决我国城乡和城镇矛盾,只起到调和作用,未来依然有不少的挑战。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离不开相匹配的土地财政政策,但目前土地财政政策实际上是缺乏对应法律规范的,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做到公平处理。

依据上文所述,基本可以发现目前城市和地区差异依然显著,二元结构依然影响着我国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整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农村比城市较弱,中小城市对比大城市不足,大城市相互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基础设施因素

基础设施完善是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体现在基础设施好可以助力投资者进入投资,进而促进就业水平、带动就业种类和规模扩大,最终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吸引效应,大量劳动力因为对于生活的追求选择去往城镇,这就会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相反,基础设施不足或者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的话,投资人大概率不会选择这样的地区进行投资,高素质人才也大部分不会选择这些地区进行就业帮助,迫使城镇只能更为依赖原有的自身产业,最终进入恶性循环之中,对助力新型城镇化造成极大阻碍。

(二)城乡差异因素

城乡差异是实现城乡协调和城乡融合的关键所在,而助力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路径,城乡差异问题也是制约新型城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大阻力。一旦差距越来越大,城镇的吸引力会远远大于农村,而城镇产生的高收入、高消费也会形成推动农村人口进城的一大推力,进而使新型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三)制度因素

影响新型城镇化推广的关键问题还有农村征地问题,背后的关键因素是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否。我国当前的农村征地问题没有合理法律制度。想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单一的农村治理和建设问题,也离不开政府治理等多因素的共同参与,这些因素在制度层面依然需要完善。从根本上来说,制度因素同样是一个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对策

(一)完善基础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坚固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更有助于城市招商引资和生产要素流通。因此,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务必先完善基础设施,再依照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不同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存在发展质量和速度差异,在我国进行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后续工作中关注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加快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缩小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以实现我国整体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助力制度完善,优化健全法律

制度本质上是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城镇化建设能力的核心因素,而我国存在制度体系无法适配发展现状问题,所以在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之中必须要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总体上看,可以从关注农民子弟的教育问题和提供入学便利,或者从经济补偿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经济补偿以进行农村征地,助力保障程度不断加深和优化。特别是关乎民生的法律问题和法律体系,一定要保证法治和制度体系建设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依据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对法律和制度体系进行合理补充。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达成既定目标。

(四)寻求以城镇化变革当今城乡和城镇二元结构现状

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国情下,农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国家发展的关键角色。我国有着大量的人口,农业发展问题不容有失,也绝不能忽视农业发展,否则,将会导致影响国家长治久安的事件和问题产生。因此,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为了抑制农村发展,更不是持续扩大农村和城镇差距与差异,而是通过城镇化助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多样化致富三大目标的实现,从而在根本上去除二元结构带来的差异和积弊问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克服大量艰难险阻,这其中涉及政府、城市、农村和环境等多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和处理,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长期布局和规划。总体而言,有三个方面推动:一是宏观经济政策上制定系统长远规划。二是将城乡和城镇二元结构作为整体性工程对待,当作一个集合体配备合理的人员和资金。三是推动户籍、医疗、养老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助力社会公平,提升人民幸福感。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依然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并且面临着人口城镇化速度远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这一重大挑战。当然,在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支撑效应尚无法达成,法律保障体系存在缺陷。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完善、城乡差异、制度问题因素来解决和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所以,在规划今后的发展方式和制定政策时,需要结合上述因素,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最终完成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文 / 陈雪梅)

(作者简介:陈雪梅,中级经济师,本科,单位:中新广州知识城合作项目服务管理中心综合部,研究方向:财税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明华.人本观念下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转型研究[J].农业经济,2021(12):96-97.

[2]冯曦明,苗圳.财政规模对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J].财会研究,2021(12):4-12.

[3]章晓英,徐雅涵.金融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为例[J/OL].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04)1-13.

[4]崔杨,陈凯贤.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02):72-77.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