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新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问题审视与对策
2023
01-13

新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问题审视与对策

摘 要: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的消除绝对贫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衔接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取得彪炳史册的成果的同时,扶贫边际效益下降,容易解决的问题大都解决,剩下的多是深度贫困、发展能力弱、自然基础差的硬骨头。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从维度进行,进入新的历史方位,要求我们针对当前存在突出问题做出新判断、新认识,特别是受疫情影响,返贫预防、区域贫困差异、城乡流动问题都将成为未来贫困治理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问题审视

一、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历史进程梳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力更生,开启脱贫斗争序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为人民谋幸福解决贫困现状作为立党为民的初心使命。建党之初,为了改变中国共产党被孤立的现状,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通过土地所有制变革改变贫困现状。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反贫困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以脱贫斗争为革命服务开展农村工作的领导。此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贫苦农民进行了一系列土地斗争,为逐步消灭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剥削制度,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与发展状况的土地政策。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砥砺前行,脱贫斗争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以救济式扶贫为主要方式结合土地制度改革为抓手推动农村体制改革,具体通过“一化三改”的方式,推进农业集体化发展,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初级社、高级社最后向人民公社的转变。此外,通过政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农业为工业提供物质基础,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1957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了67.8%。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基本路径,为党领导后来的反贫困斗争积累了经验。

(三)改革开放初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守正创新,拓展中国特色扶贫之路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聚焦现代化,但我国8亿农村人口中有2.5亿为贫困人员,农村贫困发生率仍有30.7%。新一代领导人用开发式扶贫替代了救济式扶贫,改变单纯“输血”式的救济,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用七年时间解决大量农村贫困人口,为继续开展扶贫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世纪之交,国家发布《1996—2000年全国科技扶贫规划纲要》强调要在扶贫中提高科技水平应用与劳动者素质,以科技创新推动乡村发展,加大科技扶贫的资金投入。

(四)新时代以来:精准施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18年发布《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向发力,标志我国乡村扶贫进入新阶段。建党百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乡村振兴为核心要义,明确提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成果有效衔接;2021年,国务院直属机构乡村振兴局挂牌;次年,中共中央做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部署。以土地三权分置为抓手,加速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在科技创新基础上,要求乡村绿色发展,以生态复兴推动乡村振兴。

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与不足

(一)农村主体内生动力不足

目前,乡村发展处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换的窗口期,“输血”向“造血”的政策调整使部分农村主体难以适应。青壮年的外出务工,村里的留守农业户自身不关注加之宣传手段单一,对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转换的身份认同不明确导致主体意识不强,脱贫攻坚时期的点对点救济式扶贫,部分农民享受政策红利,等靠要行为时有发生,思想懒惰,不思进取。尽管当前仍有四个不摘政策兜底,但部分仍不愿摘帽,坐享其成。思想致贫是重要原因,部分乡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只能依靠原始的生产资料赚的收入。贫困现状无法得到改善,还有部分农民因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后远离原有生产资料,缺少技术支撑没法进行日常的农业劳作,生活成本增加导致对政策响应积极性不强,只得依靠政府扶持。

(二)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不畅

当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衔接过程中存在以下短板:首先,两大战略服务目标人群不同,对于相对贫困人口界定及帮扶政策略有不足。将意外致贫、后期因病致贫等情况,只享受低保和残疾补贴并未改变贫困现状,医疗报销比例没有提高。导致生活成本增加是贫困户,但被认定为边缘户,没有享受统一扶持。其次,财政投入不平衡,缺少产业资金协调机制,两大战略项目投资情况划分不清,造成资本浪费。脱贫攻坚战时期,是贫困村扶持为主,非贫困村投入为辅,但现在仍向贫困村倾斜,覆盖面不全亦是当前乡村振兴的短板。最后,驻村工作队职能转换需要适应,从特惠发展为普惠,从扶持贫困人口发展为惠及所有农民,不仅是身份的转变,重要的是工作人员对扶持农村的全面扶持,对贫困对象的统一界定,以及对衔接过程中资本的梳理。

(三)农村土地交易市场壁垒与人才流失

土地与人才是乡村发展重要资源,但当前衔接阶段仍存在一些短板制约乡村发展。第一,土地流转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招,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边际收益很难提高。农村土地仅允许在集体内承包给大户或流转给公司,无法形成规模效效应。第二,乡村发展不仅缺少“劳力”也缺少“脑力”,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相对落后于城市,对医疗教育的迫切需求,使得乡村人才吸引力低且外流严重。同时人才也很难自给自足,缺少独立的教学培训体系,教学资源的缺失。土地流转是制约乡村发展显性壁垒,而人才流动则是制约乡村发展隐形壁垒。两大乡村重要的资源如何破题,成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课题。

(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投入总量增加迅速,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生活性“硬件”设施、保障性“软件”条件仍需加强。当前,村民在出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生活成本高于城市,全国仍有6.7%的农村是沙石路面,西部欠发达地区则超过10%,此外,农业现代化设施使用率较低。“新农合、新农保”是乡村医疗保障的两个重要抓手,与低保、残疾保障共同构成农村贫困人口兜底保障,给付水平不高,报销比例并未上升,医疗成本改善不明显成为乡村公共服务提升重点内容。乡村公共服务对文娱建设要求日益增加,政府的扶持手段不多,部分自然村文娱活动仍局限于修建广场与农家乐,并未充分满足乡民对文化艺术和新知识的需求。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策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农民主体内生动力

乡村基层党组是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也是乡村发展的带领者,几十载的实践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乡村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建设注重领导力建设,发挥头雁作用,使留守农业户在政策过渡阶段熟悉政策找准身份定位,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动力。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关键在思想扶贫先扶智,基层党组织充分了解教育扶贫重要性,通过集体观影等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通俗易接受的方式覆盖全村。拓宽接受教育平台,不断增加农民培训广度与深度。其次,针对易地搬迁户,搬迁后扶持是实现异地搬迁户脱贫的重要支撑,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政府以引导就业替代原有救济帮扶。通过在集中安置区域招商引资,建厂并搭建配套基础设施,解决易地搬迁安置区劳动力外流与其随迁子女的生活问题。

(二)推动脱贫攻坚体制工作体系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应对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成果转换不畅存在的短板,首先,注意区分两大战略时期的认定标准,分清贫困人口与扶持对象,坚持问题导向,绝对贫困已消除,重点关注相对贫困人员界定。因疾病致贫与意外致贫,加大扶持力度,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定期回访,防止再次返贫。其次,项目进行过程中理清资产流向,不同项目分专人进行账目核算,减少资本流失情况。财政投入侧重贫困村的同时兼顾非贫困村,完善兜底保障制度,注意特惠向普惠转换。尊重乡村发展过程中基础差异,做好具体规划措施,灵活施策。最后,驻村队伍身份职能转变,通过加强集中学习教育,加深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理解,尽快适应工作职能转换。实现二者的政策规划精准对接,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三)巩固乡村人才振兴队伍建设

人才振兴是两大战略衔接顺畅的重要保障。乡村人才发展一靠“开源”,二靠“引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得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开源通过完善现有人才培养体制,建立独立的教学体系,与农业相关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发展。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以此推动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打通乡贤举荐渠道,及时挖掘身边人才。引流则需要政府加大扶持与资金投入,为那些有意愿返乡有意带动创业的人才,设立人才吸引专业基金,以优质的生产资料搭建生产服务平台。国家通过“三下乡”与西部计划向农村注入大量优秀人才,结合乡村自身发展,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四)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建设,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各帮扶项目落地见效,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一定改善。供给质量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后续进行。我国地域辽阔,乡村分散,若采用雨露均沾式开发扶贫,既浪费资源又不具可持续性。应加大集约型乡村建设,将小乡村整合为大乡村,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发挥区域农业优势将农业生产资料利用率最大化。缩小城乡差距是是否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当前,收入较低人口仍有不少,是乡村振兴未来继续推进的“硬骨头”,优化兜底保障服务,在“新农合、新农保”的基础上提高社保覆盖面,逐步引导农村居民参与医疗与养老保险。切实做到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文 / 杨舒惠)

(作者简介:杨舒惠,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屠臣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22(23):32-34.

[2]农芬芳,何蕊,梁祺,庞嘉敏,马汉翀.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9):23-24.

[3]王玉梅,龚国胜,杨红林.抓实“三农”工作促进乡村振兴[J].现代化农业,2022(08):66-68.

[4]李健.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赋能效应研究[J].价值工程,2022,41(23):61-63.

[5]叶文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开创新时代金山乡村振兴新局面[J].上海农村经济,2022(08):13-16.

[6]韦明.坚定信心不动摇 锚定目标不松劲 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双胜利”[J].上海农村经济,2022(08):8-9.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