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经济学导论》为例
摘 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持续繁荣发展,文化强国目标的战略需求,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性期待,如何科学认知、适度利用、合理规范艺术经济行为,充分结合当今新时代的主旋律与现实所需解决中国问题,成为谈论的焦点。《艺术经济学导论》应运而生。《艺术经济学导论》是对艺术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基本理论的概括、总结,力求通过对艺术与经济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新时代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与艺术经济活动的现实需要,谋求一种新的联系从而完成现代化演绎。
关键词:教材;艺术与经济;现代化演绎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精神层面产生了更高水平的需求。当前社会,精神空虚这种亚文化正在慢慢腐蚀青年人的内心。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落实与推进,如何将艺术更新迭代,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领域,如何使其成为文化领域的排头兵,也是亟待考虑的问题。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艺术与经济有着复杂的联系。古语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对艺术具有决定作用,且经济与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只有正确认识到经济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要性,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剖析艺术经济内部深层次的原理。《艺术经济学导论》应运而生。
《艺术经济学导论》是对艺术经济学这门新兴学科基本理论的概括、总结;是对艺术经济学科原理的概括和系统把握,是对艺术与经济二者之间固有联系的理性分析和科学阐释。《艺术经济学导论》通过对艺术经济总过程的介绍,试图寻找适应中国艺术经济发展的未来之路。
一、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艺术的创作应始终秉持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过于曲高和寡则受众有限,难以达到预期,过于下里巴人则难免落于俗套。任何的艺术形态终将回归背后的物质载体、当前社会的生产条件和如今的经济发展程度。
回顾近代史,艺术正是沿着经济的发展轨道进行演变的。在经济萧条、百废待兴之际,艺术的方向是实用主义,要鼓舞人心,切实给人以慰藉与希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与实现富足,便对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要愉悦人心,要精巧精美,满足多种需求。看似艺术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依附,但是更要有一种定力,既要审时度势,敢变善变,又要保留三分属于艺术的定力与“风骨”。
艺术并不是仅取悦于创作者满足其创作欲的工具,而是在经得起时代推敲的同时,教育群众,具备从创作的本质上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的勇气与定力,既随着经济的发展迎合受众,又在发现风气导向失之偏颇的同时如一声惊雷,振聋发聩,警醒世人。
二、艺术经济学面临的困境
(一)艺术的消费性
说到艺术,人们下意识总会想到创作,歌曲、美术、电影、书籍……这些背后是无数创作者夜以继日的坚持和文思泉涌的创作。要充分保护创作者的创作不受侵犯,要最大限度通过制度保障,为艺术创作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而激发创作者的创作欲,以艺术的手段反向作用于经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创意本身具有稀缺性与垄断性。我们在提高生产水平的同时还要引导国货由良到优,由乏味普通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国潮。要始终坚信唯有变局才能开新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创作舒适区。通过创意,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跃然纸上“活起来”、火起来;通过发现的眼光,观察倾听社会上的普罗大众,生产出主流大众所需的优质创作,摆脱创意稀缺和垄断的困局。
而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说,当前艺术的发展与创造还陷入了艺术消费难以为继的困局,即很多人只是出于好奇对于艺术产品一次消费后难有再次消费的热情。在今后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否将消费者带入到创作与欣赏中是要考虑的关键所在。创作者不能一言以蔽之,要懂得留白,给予消费者更多的创作与想象空间。好的艺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直接盖棺定论的,而是要在创作中融入超前的思想,既符合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影响渗透进广泛的社会群体。
艺术是人对自己本质的自由开展。在早期,艺术并不是消费和享受的对象,而是赞美与沉思的对象,艺术被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的善来评价;文化工业直接造成了艺术的衰落,黑格尔在19世纪就曾预感到艺术有可能进入没落与终结时代,“它不再是精神认识自己的最高旨趣,不复具有它从前那种真实的生命和在现实中被需要的崇高地位”。
(二)经济的趋利性
像所有人类一样,艺术家们也会对货币奖励作出反应。在一个艺术家早期事业阶段,他们会带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动机,为了艺术而追求艺术,大多数艺术家也会断然否认自己为了金钱目的进行艺术创作。剧作家萧伯纳说:“真正的艺术家将会令他的妻子饿肚子,他的孩子穿不暖,他的母亲在七十岁还要做苦工来维生,而他只一心关注他的艺术。”达利曾说过“所有吸引我的就是金钱”,现实讽刺地证实了这点,即使人们极力阻断艺术与经济间的相互渗透。艺术生产变成了“文化产业”,成了一种追求利润的行业,艺术品变成一种商品类型,在买卖和赚钱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看不见的手”
工业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是资本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那只“看不见的手”实质是资本增值控制下的高效财富流转。资本主义价值增值的秘密发生于市场之外,价值不在劳动者的重复性劳动中产生,而是在消费者的感受和创新中产生,一个简单的经济规律是:资本增值的速度与其周转速度成正比。艺术助推了商品的“文化化”和“符号化”并使其加速周转,现代传媒技术和广告赋予其更大的加速度,以至于在消费完成后,商品的消费价值就已实现,至于这件商品是否具有实用价值人们已不再关心。
这些问题和现状对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价值取向,艺术真善美的追求,共产主义精神的崇高道德追求发出种种挑战。艺术经济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探讨。
三、艺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艺术与经济不是固化的两个领域,当讨论艺术经济的发展要将二者合二为一,和而不同。与此同时,艺术经济学也不是西方所独有的命题,现代社会要结合我国国情讨论艺术经济学背后的原理及分析下一步发展方向,要将视角转向文化产业及其衍生出来的创意产业经济、版权经济等与艺术经济息息相关的学科和领域。
一是文化重心的转向:由“生产”而“消费”。资本主义社会以“纵欲”来控制大众,并通过“消费”使资本扩张,艺术是物品 “文化化”“符号化”的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艺术经济学应积极探索 “生产”与“消费”新关系, 探索艺术经济“消而不费”的实践路径,区别于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下的艺术经济学逻辑,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出发,引导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从“艺术消费”走向“艺术生产”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美学为指引,将人民的思想从功利境界引向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实现人与世界的高度“交融”。这种研究视角的切换是符合我国基本制度,符合中华文化立场,符合人民对共产主义精神自由追求的。
二是学科重心的转向:从“艺术”到“经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正式将艺术学升格为第13个学科门类并拓展了学科领域,这是否预示着艺术经济学在中国可作为艺术学的应用学科而独立存在?如果这种可能得以实现,必将导致中西方两种社会制度在人文领域的一场“革命”!从艺术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开始,它就属于社会科学经济学范畴,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艺术经济学未尝不能探索从人文科学艺术学的角度出发,探索艺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现如今的文化产业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具有制度与经济两个属性,因此,如何处理好文化产业中错综复杂的问题、划定事实与实践的边界,处理好其中的固有矛盾及挖掘艺术经济学科的独特性,成为下一步探索的深水区,也是构建艺术经济学科,增强学科自信的重要一环。
四、结束语
《艺术经济学导论》所论的相关观点无不基于艺术学与经济学的理论支撑,作为一门融合艺术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学科,通过研究外在经济因素对于艺术产品的影响进而分析活动规律的应用科学,更是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持续关注领域内的新成果、新发展,进而对于探索艺术经济学的发展规律与普世价值做出有益尝试。
说到艺术经济学首先要理解所谓的艺术商品,只有了解了艺术商品的性质和艺术经济学科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只有对于艺术商品的分析研究才能推动艺术经济学的循序渐进,因时而变。
当我们讨论艺术经济的时候,艺术与经济的关系也是值得一提的。不同于对纯艺术的鉴赏活动,艺术经济更多的是要将艺术与经济进行结合,剖析艺术产品、艺术消费、艺术市场的关系。艺术消费是指对于艺术创作的投入和消费者对于生产的艺术产品的消费支出。艺术市场则是艺术商品流通交换的重要场所,其中蕴含着艺术商品从创意上的迸发,落实在实践中的生产,后续通过包装正式走向市场的商品买卖,与此同时也随着当今世界多极化、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多样化、世界文化输出化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艺术经济学的研究与讨论中要摒弃唯某一种思想论,摒弃固化思想。要深刻认识到当今的艺术发展现状与市场真实需求,要研究艺术产品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立统一,以及谋求通过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手段对艺术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对当前艺术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传播和利用的过程,谋求对于经济发展的共性和特性的突破。最后通过研究艺术商品流通、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规律进行归纳整合,为艺术商品现代化发展、艺术市场规范化、艺术经济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
艺术经济活动历史悠久,伴随在经济和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分门别类、分支众多,也决定了艺术经济学的发展研究对于社交的高度要求。应从当下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找寻文化基因,并结合我们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谋求新的发展。通过对于文化制度的深入研究,力求突破当前艺术经济的发展瓶颈,推动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文化属性,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相信以上都可以从《艺术经济学导论》中找到我们所需的答案。近期,《艺术经济学导论》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文 / 董斌)
(作者简介:董斌,硕士研究生,文化艺术出版社,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参考文献
[1]西沐,朱恪孝,祝捷.新时代中国艺术经济学科的建构与基本理论探究[J].艺术教育,2021(10):14-18.
[2]周泓洋,吕明,王粟.经济视角下艺术的研究,艺术视角下经济的研究?——艺术经济学学科建构之初探[J].艺术教育,2021(10):7-13.
[3]辛文.西沐:艺术经济学将助力传统文化复兴[J].收藏投资导刊,2019(02):104-107.
[4]张亚龙.浅谈国内艺术经济学的发展[J].现代国企研究,2017(04):162.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7523.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