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面对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国内外生态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策略,对于构建美好中国,推进经济向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建设新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入把握和科学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思想内涵及当代价值,从而解决当前国际国内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努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色;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条件
(一)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形成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的重要指导思想。由于过于注重国民经济建设,加之相关制度的不成熟不健全,加速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阻碍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损害了公民享有美好生活环境的权利。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辩证法来看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大决策。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又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鲜明地强调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号召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质量的需求和愿望。
(二)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全球逐渐呈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促进各个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传播,各国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起来。世界各国家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由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日益尖锐,生态环境危机亟待解决,各个国家在联合国支持和倡议下,开始致力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理论内涵
(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归根结底是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是一个包含万事万物的庞大统一体,人类是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新鲜的空气、茂盛的森林、纯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壤、优美的生活环境等,人类和自然界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人类社会在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尊重自然界生存发展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将会收获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构建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同时向构建“美丽中国”迈出更进一步。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全新发展的阶段,人们不仅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要,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优美的生活环境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目标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打造幸福美好的家园,创造更大更多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真切实意体会生态环境的价值,享受生态文明的实践成果。
(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代指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金山银山则代指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资源枯竭,气候变化加剧,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唯GDP论”不可取,不能一味地以过度损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领域的畸形增长和恶性发展,必须准确理解环境保护的生态价值,把握生态建设带来的长久效益。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强调生态优先是前提,绿色发展是结果。绿水青山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基本条件,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可靠保障,是社会安居乐业的重要来源。
(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论
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自然界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重视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五)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努力的系统性工程,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果,必须通过制度和法治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健全生态文明保护制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牢固的制度基础,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由于支撑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条件正在发生变化,中国传统的不均衡、不和谐、不能持久的粗放型经济运行模式已经步入了瓶颈。为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生态问题,我国积极建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严密科学的法治体系。目前,虽然我国生态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法治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形成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合力不够、动力不足、执行不力,严重影响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为此,必须健全配套的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生态文明法治体系,扎实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六)积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阐述生态文明思想,既为国内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方案,也为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全球各个国家携手共同参与生态治理,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新路径。
在历史关键时刻和时代重要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加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造福人类,胸怀天下的本质特征。面对当今世界复杂的经济局势和全球严重的生态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全球各个国家义不容辞。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自觉承担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义务,努力解决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同体,不断完善全球生态文明体系,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全人类打造绿色低碳、气候宜人的生活环境。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将绿色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认识和现实实践不断拓展深化,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方针,要求将绿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对绿色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向往和需求,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以绿色发展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逐步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问题,走绿色发展道路,创新经济发展途径,补齐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问题,提倡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让绿色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二)为构建“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美丽”作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内容之一。这是立足我国当代的生态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将“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远景目标,为全国各族人民勾勒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画卷。“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前提是美丽社会,美丽社会的实现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健康平稳运行,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绿色生产发展道路,构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产业结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朝着“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努力奋斗。
(三)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履行联合国宪章精神,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引领者和贡献者,在国际环境建设方面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上,鲜明提出将“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同体的价值内涵,“清洁美丽”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提出者和积极倡导者,深切意识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世界,我国既要加强和巩固本国的生态文明发展取得的成果,也需要同世界保持更加紧密地交流合作,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投身解决世界存在的环境难题和挑战。立足当前国内外严峻的局势,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健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完善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维护全人类的生态权益,为全球环境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下,积极呼吁全世界各国人民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面对生态危机和挑战,努力达成共识,携手前进,实现生态治理效果的最大化。(文 / 赵益莹 谭小靖)
(作者简介:赵益莹,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谭小靖,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3]张晶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20.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7676.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