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3
06-12

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

——以连云港为例

摘 要:我国自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以来,已有200多个城市提出了自己创新城市建设的目标。各个城市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等背景不同,建设视角也各不相同。连云港在全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是起步较早的,但在发展中也存在概念模糊、资源集聚度低、政策导向差、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本文提出相应对策希望为各个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连云港

一、研究背景

城市发展是国家发展的窗口和核心抓手,因此城市的治理与发展就关系到国家的管理与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将城市治理提升到战略决策的高度,如“纽约2030”等。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加快,以创新战略驱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可以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创区域发展的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连云港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现状

连云港市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已有10多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显示,连云港城市创新能力排名47,较之前上升了9位。

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呈现高峰凸显、多点突破、持续迸发的良好势头。截至“十三五”末,全市R&D占比达2.2%左右,位居苏北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40%,位居苏北前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411家,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数苏北领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52项,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落户连云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评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验收,江苏省率先获批省级农高区建设,江苏海洋大学申办成功。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顺利建成,卫星化学、中化国际部分项目投产达效,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强势崛起;生物医药产业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华药港”正在成为中国医药行业新地标,医药创新力稳居全国前列,累计获批上市一类新药16个,位居地级市首位。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硅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初具雏形;江苏核电5号、6号机组并网发电,7号、8号机组开工建设,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省近半。

自2016年以来,连云港市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大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力度的政策,见表1。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基础、产业优势等各个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完全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比较困难的,多数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是摸索着前进的,所以多多少少存在各种问题。

(一)对“创新型城市”概念认识片面

2008年“创新型城市”的概念首先由Landry提出,之后很快被各国政府、学者们所熟悉和关注,并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和实践。但是业界对“创新型城市”概念还没有一个定论,国内外各类创新型城市的成功案例也只是从不同理论侧面进行了践行。因此较多城市在自身进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往往更多地从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认识和理解“创新型城市的”的概念,并从自身的理解出发进行建设。因此往往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就会出现诸如投入大产出小、影响大实质进展小等情况。

连云港市在10余年来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对“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举措多是从制度、人才、科技创新等角度出发,并没有全面地综合性地从“创新型城市”整体概念出发,而忽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制度设计,对科技创新投入及基础条件建设上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的考量与规划。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推出的促进各方面创新发展的政策多是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较多注重工业企业产业创新发展的,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性文件只有一个,更是缺少全面的关于城市创新层面及具体建设的指导性政策出台;也没有指定相关职能部门作为专门的牵头部门负责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统筹协调等工作。因此就造成了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想法,但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不能从宏观上把握规划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各个不同部门及产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就出现了不畅的现状。

(二)创新资源要素配置集聚度低

创新资源涉及技术、知识、人才等方方面面,而创新资源的集聚并不是资源在数量上的简单叠加,必须是以合理配置为前提的资源集聚,因为每种资源都无法孤立的发挥作用,各种资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只有根据城市特点,吸引城市相对缺乏的创新资源,并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配置,才能做到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连云港市由于地理条件及人口规模的限制,所拥有的创新资源表现出资源分散、集聚度低的特点,各类创新资源相互配比不尽合理,有些资源存在浪费,有些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没能充分发挥合力。

首先,一市三区在地理位置上就各自相离甚远,从连云区、海州区及赣榆区都在地理区位上各自独立不相连。行政资源、教育资源、港口资源等众多资源要素被地理因素隔离开,无形中不同区之间有各自为政的潜意识及行为。其次,地理位置的分离也带来了人口流动的阻碍,虽然现在交通方便了,但三区人口受传统的影响,语言不同,生活习惯、社会文化等都有一定差别,要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统一意识、统一行动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土地资源、人口资源等配比不尽合理,集聚度低。

(三)创新支持政策导向性差

地方政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剂。产业、研发和财税等各类创新政策也是创新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各类创新政策通过与实施主体之间发生关系,进而起到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实现的作用,可以认为这些政策实现了科技与产业、创新之间的深度融合,从本质上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支持了当前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展。因此政策的导向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连云港近年来在创新发展方面的配套政策已经做出了很大改善,但与苏南苏中创新型城市比较,仍然存在滞后性,且导向性差等问题。因此也导致了创新人才留不住,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等结果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目标的实现。

(四)创新基础环境有待优化

创新基础环境是各类创新实施主体间发生互动关系,推动创新型城市相关政策有效实施,进而实现创新型城市目标的重要基础。创新基础环境构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结,共同驱动创新型城市系统内部实施主体和政策等其他环节发挥作用。

连云港市的整体营商环境、经济基础比起苏南要薄弱很多,导致了整体创新基础环境缺乏动力机制,不能为创新型城市深入推进提供足够保障,亟待优化。

(五)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低

截至2020年,连云港全市共有高等院校5所,在校生5万余人,这些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拥有较强自我驱动力,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地区发展建设得失。目前,全市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普遍存在因队伍建设投入成本高、培养周期长、专业化水平要求高而导致的精英型、专业化的创新人才团队缺乏,专项攻坚创新团队科技成果转化受阻、“短平快”的微创新过剩,无法满足区域发展需要等问题凸显,上述问题已成为制约连云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因素,亟待优化与解决。

(六)本土化创新理论与实践机制缺位严重

改革开放40余年来,连云港陆续在各项重大创新政策的扶持下先后获得了省内外较为优质的创新驱动资源。恒瑞医药、豪森药业等一大批明星企业使得连云港成为著名的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城市,连云港也积累了一些在市场化环境下助力企业发展的经验,是本土化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造创新型城市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然而,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大背景下,连云港市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与苏南城市相比,连云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创新理论成果明显落后,相关实践机制也与周边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补齐港城发展短板,丰富本土化创新城市建设理论,积累实践经验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四、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建议

(一)重新全面认知“创新型城市”概念

“创新型城市”重在“创新”是公众都认可的。而创新的概念从1912年被提出以来,被运用到了各行各业。在创新型城市深入推进过程中,创新不仅仅是某一些因素的创新,也不应是某一些主体的创新,而应该是一个全局全方位的创新。即创新型城市应该是以高水平的城市科技创新投入为基础条件,设计一套较完善的城市科技创新制度的背景下,以大规模的城市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并形成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创新”必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创新型城市的外在表现。因此,创新型城市深入推进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建设积累的成果。在此认知下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才能显现出卓有成效的发展。

(二)强化创新资源要素整体观念

创新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不断融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城市的竞争优势,实现传统发展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众多创新资源要素不是孤立的,全市上下要形成创新资源要素整体概念,从全局观念出发,优化各个创新资源要素的配置,充分发挥各个要素的作用,使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走向深入,激发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创新主体从高度向规模扩散

目前,连云港市经过10多年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已经显示出了十分强劲的创新势头,如恒瑞医药、豪森制药、天明机械、神鹰碳纤维、杰瑞自动化等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实力在业界都处于第一梯队,甚至是国际领先。这些创新主体的高度已经有巨大优势,但是纵观全市的企业总体,具备一定创新高度的企业数量还是偏少,因此要发挥有创新高度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其他企业共同开展创新研究与技术攻关,将具有创新实力的企业数量扩大,形成创新氛围,使创新企业形成规模,进而为连云港市创新主体总实力提升夯实基础。

(四)创新人才引进挽留政策

拥有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基础条件,要在人才引进、人才挽留、人才激励等各个层面建立创新发展政策。这些政策的制订要放眼长远,不能一开始就以要业绩为交换条件,给创新人才很大压力。而是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和解决创新人才真正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为这些创新人才长期发展搭建平台。只有吸引来创新人才、留得住创新人才,才能为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五)优化创新发展环境软条件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离不开营商环境等软条件的支撑。因此要在现有基础上优化这些软条件。在符合国家和江苏省创新战略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创新基础环境、营商环境、配套出台一些实质性保障措施,为创新发展行为注入切实保障。如可以加大创新创业事务风险保障投入。港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千千万万创业者真金白银的投入,由于我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市场化竞争机制,普通创业者创业风险不容小觑。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小微创业者的扶持和保障,以求起到风险兜底的作用,这是维护港城创业和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文 / 李鑫锋 徐梓涵)

【基金项目:连云港市2021年应用研究资助项目SLYZ215144。】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涛.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J].中国集体经济,2018(10):3-4.

[2]郄海拓,张志娟,陈雪迎.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分类研究——基于科技创新政策决策角度[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35(09):60-67.

[3]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04):32-38,56.

[4]马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差异化路径探索——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J].信阳农林学院报,2021,31(03):44-46.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