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枢纽经济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随着“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复合,连云港发展枢纽经济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本文在分析连云港发展枢纽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枢纽+”总体发展思路,建议从物流、产业、科创、城市、改革、品牌等六个方面发力推动连云港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连云港;枢纽经济;高质量;路径选择
一、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枢纽经济是一种创新生产要素聚集和资源配置方式而形成的新型经济组织形态。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交通枢纽对于聚合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内外各环节、各要素,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从枢纽与产业发展关系看,枢纽依托于便利交通条件所产生的集散势能,汇聚吸附各类生产要素,聚合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等链条,通过吸引外来投资、降低物流等综合生产成本、拓展产业水平和垂直分工、增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等方式,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从枢纽与城市发展关系看,枢纽不仅承担人和货物的集散功能,更是一座城市的门户、客厅。从直接效应看,枢纽是外来人口的第一吸附区、城市有机更新的功能区、城市空间拓展的承载区;从间接效应看,枢纽对所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人口理念更新和结构优化、城市面貌改造、城市能级提升等方面都有重要促进作用。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角度看,枢纽是联通国际和国内双循环的重要通道,特别是叠加自贸试验区的机遇,以发展枢纽经济为抓手,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外市场、资源、供应链的对接,有利于更好统筹进出口,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步提升对内对外两个维度的开放水平。连云港应立足区位优势和自身实际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进一步提升要素吸引度、产业关联度、经济外向度,塑造新业态,激发新动能,实现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
二、连云港发展枢纽经济的基础条件
(一)发展的主要优势
区位优势是发展枢纽经济的先决条件。连云港地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端起始区域,“东西双向、海陆互换”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政策利好是发展枢纽经济的重要前提。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建成投用,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被国家定位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重要实体平台。全国《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中,连云港入列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名单。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连云港确立为7条交通走廊中大陆桥走廊起点,并将连云港港列入11个国际枢纽海港。
交通基础设施是发展枢纽经济的主要支撑。连云港拥有沿海泊位岸线约20千米,港口30万吨级航道全面建成,集疏运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一体两翼”组合大港格局加快形成。
产业基础是发展枢纽经济的坚实后盾。连云港的产业特色鲜明,截至2021年底,全市年销售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位列苏北第一。徐圩新区石化基地逐步成为江苏沿海新增长极,盛虹炼化一体化、卫星石化、中国中化等为支撑的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旨在建成世界级医药产业高地的“中华药港”正强势崛起;石化新材料、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集群初步凸显。
(二)存在的短板弱项
通道功能有待升级。港口竞争力相对不强,深水航道的支撑作用仍需强化,港产城联动仍需加强。高铁枢纽地区需尽快完善城市综合换乘功能。支撑港口、机场等重要枢纽的集疏运路网仍需加快完善。专业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区域分拨配送等运输服务水平不高。城市内部交通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组团与枢纽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体系仍存在短板。
产业发展特而不强。连云港经济总量、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产业集群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关联度不高,总体上处于价值链中的中低附加值环节,供应链话语权较弱。对供应链的整合能力较弱,牵引力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偏少。
高端要素富集度不高。城市建设集中度不高,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功能与发展需求不平衡的矛盾较为突出。本地企业从事现代服务业水平不高,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依靠外包到长三角其他主要城市。
对外开放层次不高。外向型经济占GDP比重较低,FDI(外国直接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低。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对枢纽经济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国际物流服务能力与“一带一路”标杆示范和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定位仍有差距。
三、连云港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枢纽+物流,打造“一带一路”供应链节点
一是强化口岸辐射能力。围绕“千万标箱、东方大港”目标,以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为龙头,进一步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配套集疏运体系,做优海河联运、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特色,大幅增强对腹地的辐射服务功能。二是做强“两基地一班列”。争取中哈两国铁路公司提升合作层次,扩大班列对欧洲国家的覆盖面。大力招引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物流企业入驻,提升“两基地”物流辐射和增值服务能力,建成“中亚—亚太”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三是建强各类平台载体。推进自贸片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三区联动发展”,培育引进一批领先的平台型、国际型供应链等基地平台。加快建设丝路国家展贸中心、上合组织国家特色产品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数字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金融合作,构建高效率、低成本、优服务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二)枢纽+产业,增创区域竞争比较优势
一是助推现有产业做优做强。围绕石化、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并鼓励引导“链主企业”依托枢纽条件,采用增资扩股、合作投资等多种方式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链优势企业和专业配套企业集群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二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发挥枢纽优势,生物医药产业传统培育“药、医、养、食、游”组合型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海洋生物、海工装备、海工新材料等为特色的海洋经济。建设智改数转枢纽,打造“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带一路”数字经济节点城市。三是丰富区域产业合作内涵。加强与长三角在产业转移、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对接,共建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域外产能基地和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基地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深化与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多领域合作,建设服务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
(三)枢纽+科创,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是深化创新型企业培育。瞄准科创资源富集地区,“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对接共享资源。支持优质企业对接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扶持企业在科创板等发行上市。二是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依托枢纽通道加强区域创新合作,高标准建设市级科创资源统筹服务中心,高质量打造花果山医学科学中心、农业科学中心和先进材料研究院、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平台,立足优势产业打造专业化的科创服务平台。支持外地高校院所来连建设技术转移机构,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和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三是凝聚人才创业就业。持续提升枢纽可达性和便利度,建强各类高端人才载体,打造区域性人才中心。四是健全科创投融资机制。依托枢纽打造对接国内外金融中心的快速通道,创新信贷政策和金融服务产品,健全科技金融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全链条覆盖的科创金融支撑体系。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做大创投基金规模,优先支持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上市潜力的PRE-IPO项目等。
(四)枢纽+城市,促进区域能级新提升
一是优化周边用地开发。科学编制客运交通枢纽及周边各类规划,合理预测和确定基础设施、办公、商业和居住等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增强枢纽所在区域的金融、商务、商贸、信息、法律等综合服务功能。二是统筹城市片区功能。着眼于增强城市自身承载力和对外辐射力,以功能视角统筹枢纽布局、城市空间、产业布局,形成片区协同、差异互补的城市开发格局。三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建设服务产业、服务城市的运输通道,进一步完善货运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客运枢纽站点到各片区中心半小时出行圈。加速补全空港、高铁枢纽之间以及枢纽和海州、连云、赣榆等城区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四是推动城市综合开发。优化城市综合开发模式,进一步盘活低效土地,吸引知名城市运营商操盘运营,强化交通、住宅、商业、商务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提升城区发展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整洁、有序的城市面貌。
(五)枢纽+改革,创造最优营商环境
对标国内一流水平,创造适合枢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成本,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赋能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放宽枢纽经济市场主体市场准入,推动枢纽经济涉外贸企业“证照通办”,一次性赋予主体资格和对外贸易经营资格。聚焦市场主体需求精准赋权,实现“一站式受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审批时限,持续压减等待时间。规范涉企收费管理,推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建成中国(连云港)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严肃查处侵犯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深化“不见面交易”改革,推动更多材料“免填免交”、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家门口办”。打造“苏服办”连云港总门户,建设市县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对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全程网办”,提升整体通关效率。全面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和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扶持有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构建亲情政商关系,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常态化举办亲商重企恳谈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
(六)枢纽+品牌,塑造城市崭新名片
一要打造城市品牌。立足连云港“一带一路”节点定位,统筹制定城市品牌战略规划,推动城市品牌营销。二要促进文旅融合。持续打造文旅与枢纽经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探索运用现代手段展示连云港独特历史文化元素,更新迭代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三要突出形象宣传。围绕讲好连云港故事,组织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举办城市形象推介和路演巡演活动,在全媒体平台开展连云港城市形象宣传,推进连云港主题高铁、飞机等冠名宣传。开展“云推港城”城市形象推广活动。四要拓展对外交流。提升连博会、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论坛等举办层次和品牌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合作,积极对接资源,加快拓展建设会展特色产业平台,创建“一带一路”会展名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缔结友好城市,加强教育、科技、文化、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建中外人文交流基地。 (文 / 李伟)
(作者简介:李伟,研究生,公共管理硕士,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城西镇。)
参考文献
[1]贺兴东,汪鸣.枢纽经济发展趋势与实现路径[J].中国经济报告,2021(5):5-10.
[2]江苏网.解码“枢纽经济”:江苏省委书记提的这个词有何深意[EB/OL].(2018-05-08).
[3]吴厌.发展海铁联运推动集装箱上量——对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大陆桥视野,2010(05):34-38.
[4]李国政.枢纽经济: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及推进路径[J].西南金融,2021(6):26-35.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8027.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