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推动艺术类学报发展,在媒介融合时代环境下探讨学报改革的有效措施。首先,介绍艺术类学报改革的必要性,总结学报面临的一些问题。其次,从建立学报品牌效应、加强学报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组建高层次数字化编辑队伍、全面践行艺术类学报的双向传播四个方面总结建议。最后,促使艺术类学报能够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为今后学报的转型与创新夯实基础。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艺术类学报改革;信息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技术也不断更新。在这个背景下,数字化出版进入了新时期。传统媒体如图书、报纸和期刊需要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与新技术和新媒体进一步融合。根据《2018年度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其中对传统出版的转型创新提出了要求,即“传统出版与新技术、新媒体进一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逐步形成。”由此便开始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艺术类学报在面临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现状中开始改革和创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艺术类学报需要调整传统办刊思路,深度开发期刊信息化建设的路径,加强学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本文着重围绕“在媒介融合时代下的艺术类学报改革”进行分析,总结改革的紧迫性,并提出有效策略。
一、媒介融合时代艺术类学报改革必要性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在2021年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其中指出“要推动学术期刊加快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这在媒介融合时代下,为学术期刊出版以及艺术类学报改革明确了方向。艺术类学报在学术期刊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学科发展、学术传播和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学报办刊模式面临着压力,导致发展进入瓶颈期。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学报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找到在学术界媒介融合发展中的突破点,加快艺术类学报改革的进程。
二、艺术类学报面临问题
(一)刊物缺乏特色
艺术类学报的办刊思路、编辑部运作模式等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差异,这是导致刊物同质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有时艺术类学报需要考虑学科建设,所以学报中的栏目也是以艺术门类为依据,选择一级学科进行命名,例如艺术史、理论与批评、戏剧与影视研究等,这可能会导致学报中的栏目存在拼盘现象,并且会使学报中刊发稿件面临同质化。
目前,艺术类学报存在内容创新度不足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在作品赏析和教学改革等类型的论文中,缺乏创意。作为学术指导机构的艺术类学报编委会在监督指导学报工作方面,有部分编委会没有全程参与编辑部的工作。此外,期刊稿件的学术质量、定期审查和评议等工作也没有做到位。
另外,与市场化的艺术类学术期刊相比,艺术类学报缺乏开放性。许多学报仍然依赖自投稿件,编辑部参与学术会议和讲座的机会较少,导致与学术界的交流不够密切。这样一来,编辑部在推荐刊物和接触读者群方面会缺乏一些机会。同时,学报对于艺术学科的热点话题关注度不足,编辑在选题策划和约稿方面不及时,栏目规划或单期刊物规划没有及时展开,可能会错过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文章,降低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二)信息化程度不高
虽然很多艺术类高校非常注重信息化建设,但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很少会对学报信息化建设给予关注。根据数据显示,艺术类学报门户网站中,功能完善的比例在50%以下,而且很多学报网站也是设计为静态页面,只有在线投稿等比较基础的功能。对该问题做出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高校对学校发展做出规划,学报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高,无法满足学报信息化建设基本需求。(2)学报编辑部的竞争压力比较小,所以在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有个别艺术类学报编辑部依然采取静态管理的方式。(3)信息化建设存在滞后性,而且在学术信息传播方面仍然面临单向性,影响了学报和受众的互动。
三、媒介融合时代环境下艺术类学报改革的路径
(一)建立学报品牌效应
艺术类学报的长期发展关键在于保证学术质量,突出办刊特色。需要刊发高质量论文,确保所有文章的专业性与权威性,避免同质化现象。
1.面对艺术类学报缺乏特色的问题,提升刊发文章质量非常重要。编辑部获得优质稿件,在编辑约组稿时应该重点关注一些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作者,这也有利于增加刊发文章的被引频次以及影响因子。艺术类高校中青年学者与博士研究生等也是学报编辑部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可以向其推荐一些适合的刊物,为其展开艺术学研究提供支持,使其成为学报的潜在作者。
2.建议为了突出学报特色,可增加“特色栏目”,提高学报知名度,吸引高质量稿件。艺术类学报可根据地域文化、学科特色设置独特栏目,如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古城如南京、西安可借助当地文化设置特色栏目。同时,邀请艺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展开学术研讨,提升学报学术影响力。
(二)加强学报信息化与自动化建设
自从开始实施《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介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各个行业领域逐渐认识到新媒体与传统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性,而且根据《意见》要求,应该做到“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此要求下也推动了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艺术类学报编辑部需顺应时代趋势,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编辑出版信息化、现代化与自动化目标。建议创建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并设计稿件在线管理系统,包括投稿、审稿和编辑办公等功能,实现编辑部办刊流程的信息化一体化。通过信息化稿件管理系统,学报编辑部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工作人员互动,缩短稿件流转时间,提高编辑效率。
艺术类高校创建稿件在线管理系统,基于该系统还可以设计稿件信息数据库,将信息库和稿件在线管理系统连接,储存来稿作者信息、稿件信息等。编辑部在管理系统中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每年度投稿、录用稿件的具体数量,了解所有刊发文章中带有国家级基金项目的文章数量、在录用稿件中占比。系统中根据学科分类、统计,总结各个一级学科所有投稿数量和录用稿件占比,也可以检索得出录用稿件的作者信息。以上数据对于艺术类学报而言,是其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明确办刊方向、实现学术质量提升关键支撑。
(三)组建高层次数字化编辑队伍
艺术类学报在融媒时代下的改革,必须要树立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在编辑部内组建高层次编辑队伍,培养编辑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立足于编辑实务视角、学报编辑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学术编辑和技术编辑。学术编辑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涵盖政治文化素养、文案组织策划能力和编校业务技能水平等;技术编辑则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熟练掌握计算机编辑操作技能、新媒体操作技术。日常编辑工作中,学术编辑和技术编辑还需要协同合作,提高艺术类学报质量,推动学报达到媒介融合的目的。
1.建设高质量编辑队伍过程中,针对学术编辑的培养,应该推动其转型成为学者型编辑。文化素质层面,建议分别从学术编辑的艺术理论素养、艺术知识视野、思维习惯、学术判断能力四个维度进行教育培训指导,编辑在工作中可以识别出真正有独到见解的高质量稿件,通过组织策划设计学术价值高的学报专栏,通过编辑自身的优秀能力刊发水平高的学术论文。
2.基于媒介融合时代环境,艺术类学报在学术期刊领域要想提高影响力,学术编辑必须具备前瞻意识、组织策划能力。学术编辑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与艺术学界的联系,参与到学术活动中,获取艺术学研究的动态资讯,为优化设计栏目、刊发优质稿件、开发潜力作者做好准备。学术编辑还应该积极参加出版有关的业务培训活动,了解期刊出版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将社交活动作为平台,大力宣传学报,在行业领域内塑造良好的形象,而且在获得中还可以和其他编辑进行业务与艺术学术上的交流。
3.艺术类学报人才培养方面,还应该创新出版管理观念,尤其是树立媒介融合意识,培养具有数字化素养的编辑人才。作为现代学术期刊,学报和新媒体紧密融合,其中专业编辑团队必不可少,团队所有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学报方面更应该做好学术与技术的分工,划分学术编辑与技术编辑,通过这种分工方式提高学报编辑效率和质量。除了专业人才引进这一形式外,还需要在学报编辑部内进行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囊括大量复合型人才的编辑团队,推动艺术类学报在媒介融合时代下深入改革。
(四)全面践行艺术类学报的双向传播
媒介融合时代下检索学术信息,可以从多元渠道中实现,而且获取信息的平台也不集中于传统期刊,还可以通过各大应用软件,如微博、微信等,这也使大众阅读模式与习惯发生改变。根据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的微信月活跃用户数量为12.682亿,成为人们社交以及获取新的新媒介渠道。微信公众号的受众逐渐增加,图文与视频等作为比较基础的信息载体,通过交互形式,向受众反馈信息,可弥补传统媒体存在的缺陷,特别是艺术类学报传播单向性的问题。
因为艺术类学报中的稿件均表现出学科性,所以一般会穿插一些美术画作、音乐片段等,这也是艺术类学报推送的有力途径。比如在编辑微信公众号的推文过程中,音乐类稿件中可以穿插相应的音乐片段,影视类稿件则穿插视频资料,使推送形式更加丰富,文字内容也因此更加立体,吸引读者的关注。艺术类学报从原来的单向传播转型为双向互动,建议在学报门户网站中增加读者讨论模块,微信公众号中增加“投稿”与“提问”栏目,使作者、编者、读者之间可以更加高效的对话,实现双向互动,也有利于促进受众和学报期刊的信息交流,使学术信息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时代下艺术类学报为了实现长效发展,必须要积极做出转型创新。学报改革进程中,不仅要转变办刊理念,还应该从人才培养、学术信息传播等方面做出改变。一方面,应该培养具有信息化素质的编辑人员,满足媒介融合时代下学报编辑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学报门户网站功能加以完善,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与作者和学报受众展开联系,获取反馈信息,针对性地调整办刊理念与方向,从而推动艺术类学报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 (文 / 朱楠)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山,李永诚.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栏目编辑双身份制创新与管理[J/OL].科技与出版:1-7.
[2]周珂.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发展的创新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8):215-217.
[3]张天景.守正与创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以社科学报编辑的视角[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21(05):72-76.
[4]范雪梅.学报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传媒论坛,2020,3(22):84-85.
[5]吴波.地方学报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3):62-66.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8318.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