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伟大举措,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打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提出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创新路径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必须要依据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分析农村金融服务现状,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体系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主导,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为辅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回答农村地区资金从何而来的问题,而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超过90%,基本实现其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而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的提高,可有效缓解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彰显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效,同时也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使农民有更高的生活幸福感。
(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其金融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是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的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展不同类型的信贷业务,不同农村金融的信贷政策各有特点,农村居民可根据自身资金需求和投资目标自主选择。二是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之间会形成市场竞争。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机构会进行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以满足不同农村居民的需求,抢占市场份额。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以信贷产品为主的农村金融发展中,其他类型的农村金融产品,如农业保险、农村合作金融、农业期货、农业债券等正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涉农融资更趋于多元化;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学习,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三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供给方式,通过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网络销售金融产品、众筹融资等方式开展金融业务,拓展信贷市场。
(三)农村信用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为了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全方位提升农村金融工作的整体力度,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也在持续改善之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信用体系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的发展,推出不同类型的信贷服务,并不断优化信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针对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情况,各级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为农村金融服务的良性运转创造了条件。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金融规模小,农村资金投入不足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目前,我国对“三农”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国有四大行、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及一些小规模的民间金融机构。其中,农村信用社占比最大,大型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较少,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较小,而涉农贷款较多的农村信用社、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分布分散,市场竞争力较弱。另外,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明显比城市金融机构低,资金外流的情况比较严重,这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难以补足乡村振兴的资金缺口。
(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低
一方面,金融机构通常为客户提供储蓄、贷款、支付、投资、证券、保险及金融咨询等服务,以此满足客户各方面的金融需求。从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储蓄、信贷、结算方面,种类较单一,很难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从服务手段来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以实体营业网点、ATM机及 POS机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县城,乡镇地区的分布相对较少,很多金融机构并未在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虽然目前以微信支付、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农村地区仍然以现金交易为主,许多农民对电子化金融工具的接受度较低,甚至出现排斥心理,这使得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面临较大困难。
(三)农村金融信用体系薄弱
受制于农村金融机构分散和农民金融素养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征信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没有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很难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从而使金融机构无法及时了解涉农主体的信用状况,产生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另一方面,农民的金融素养普遍偏低,对征信行业的认知度比较低,提供的资料有误,信息不完整,更新不及时,使得录入的信息真实性存疑,严重影响了个人征信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与推广。目前,在农村征信体系中处于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也仅开展部分征信活动,并不具备完善的征信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四)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健全
农业生产具有脆弱性,这与资本的逐利性需求相违背,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外来金融资本的吸引力不足,农村地区又存在资本外流的现状,这极大地阻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同时,农民自身金融素养较低,金融投资集中于银行存款或者用于民间放贷获取利息,由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往往出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信用违约事件时常发生,而涉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缺乏专门的融资担保公司,再加上农业保险覆盖面窄,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缓释贷款风险,这些因素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四、国外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模式及启示
(一)国外农村金融服务典型模式
1.美国的“多元复合”模式。在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合作金融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由联邦土地银行系统、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系统和合作银行系统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为美国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此模式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社会化、集约化发展。
2.日本的“二三三”模式。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采用的是“二三三”模式,即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民自身的投入,形成二重结构,同时又由农业、林业、渔业三个系统和上、中、下三个层次构成。这种模式的内部架构不断细化,各层级之间协同发展,充分发挥融资功能,既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又极大地满足了农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巨大资金需求。可以说,日本农业的发展与发达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息息相关的。
(二)启示
1.重视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农村合作金融在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其组织结构基本是由下及上的构成,各级机构之间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这种结构保证了各级组织机构的独立性,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振兴农村经济。
2.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从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模式可以看出,政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从税收、利率等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不断创新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金融产品,提升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路径
(一)加大农村资金投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然有强大的资金需求。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使更多的涉农资金流向农村地区,同时要积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引导市场资金流向农村。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产业链的融资能力,将农业经营主体,如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作为一个融资整体,根据其经营业务特点设计融资方案,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并且要进一步清除农村经营主体的融资障碍,优化政府、金融机构、涉农主体之间的对接机制。
(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中,金融基础设施始终是制约其发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之一。因此,要结合不同农村地区的现实状况,一是增加金融服务网点,提升服务网点的服务质量,地方政府要为金融服务网点的增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实现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优化配置金融资源。二是要根据互联网时代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消费特点,重视线上金融服务的供给,通过技术创新,持续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开发,满足农村地区对各项金融服务的需求。三是要积极引导农村资金向绿色金融倾斜,推动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种类单一的农村金融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根据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首先,银行类金融机构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当地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实际金融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水平。其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要进行差异化竞争,优化“保险+期货”模式,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避险功能。最后,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创新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另一方面,进行内部员工培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并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奖惩机制,激发员工投身农村金融工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是解决农村信用环境差、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的重要途径。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的作用,一是要建立基于地方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各类金融机构等为依托的综合征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利用。二是要及时进行数据维护和更新,以便及时掌握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状况,实行动态监测,将农户信用状况与贷款等金融服务挂钩,创设农村良好的征信环境。
(五)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因此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是确保农村金融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农村信贷管理,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金融机构要对发放的涉农贷款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确保支农贷款真正发挥助农、兴农的作用。其次,加强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增加财政补贴,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规避功能。最后,还应积极开展金融宣传教育活动,如金融诈骗、假币识别、非法集资等方面,提高农民的金融素养,树立权益保护意识。
(文 / 崔海燕)
【基金项目:系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第四批次校级一流课程《金融学》建设项目成果(编号:YLKC202131)。】
(作者简介:崔海燕,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王明慧.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深化改革与创新路径[J].南方农业,2021(4):178-179.
[2]蒋远胜,徐光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制度变迁、现实需求与未来方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8):47-56.
[3]姜君丽,杨文仙.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23(4):28-34.
[4]周莎丽.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3(4):34-40.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8330.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