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文库 > 徐福东渡研究二题
2017
11-23

徐福东渡研究二题

徐福东渡研究二题 - 第1张  | 大陆桥视野

当代学术界关于徐福东渡的研究,自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已近四十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亦以蔚然大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一些新的课题也不断涌现;原有的研究成果,也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全面讨论徐福东渡,不是一篇文章所能企及。本文着眼于秦始皇派徐福东渡的终极目标和为什么要派徐福去完成这个目标两个问题作一些探索。我们认为,秦始皇派徐福东渡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求长生不死药,而派遣齐人徐福来完成这一目标则是多重效应下的自然选择。初撰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秦始皇派徐福东渡的终极目标是寻求长生不死药

关于秦始皇派徐福东渡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为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对徐福东渡是否是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或“长生不死药”这个核心问题争论很大,一些学者依据秦始皇生前便征集七十万囚徒修建骊山墓而否认秦始皇有长生不死的追求。表面上看这种观点有道理,但稍加分析则显立论不足,也就是说,文献并不能支持这个观点。

记载徐福东渡的第一手文献而且被视为信史的仍然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在本书中,分别在五个不同地方记载了徐福东渡的事迹,它们分别是: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五年,……(始皇)乃大怒曰:“……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史记·秦始皇本纪》)

三十七年,……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史记·秦始皇本纪》)

徐福东渡研究二题 - 第2张  | 大陆桥视野

(伍被)曰:“……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史记·淮南衡山列傅》)

还有一处是在《史记·封禅书》,见下引。

对以上文献稍加分析可见:

第一,徐福东渡事最早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徐福上书入海去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求仙人,见仙人做什么虽然没有明说,但秦始皇还是非常清楚的。《汤问》:“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统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歼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有仙圣之种。”海上三神山在邹衍时已经流行,“珠歼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对此秦始皇不可能不清楚。事实上,司马迁在另一处明确记载了三神山与“仙人”“不死之药”之间的关系,《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按:非今日之,黄海、东海都包括其中)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第二,三十五年秦始皇对徐福东渡的结果“大怒”,原因是“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一语道破其终极目的。

第三,后世史家追溯徐福东渡事,无不明确目的是求“药”。《汉书·伍被传》:“又使徐福入海求仙药,多赉珍宝,童男女三千人,五谷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大泽,止王不来”,内容基本上同《史记》;西晋成书的《三国志·吴主传》:黄能二年(230)“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由此可见,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找“不死之药”。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徐福东渡许多事比如起航点、航线、最后的落脚点等等语嫣未详,然唯独对徐福东渡的目的是寻找不死之药大费笔墨,个中原由在于在司马迁看来,徐福东渡的过程与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不死之药这种流行了数百年的社会现象,这才是大事。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徐福东渡寻药之个案,反映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盛行的尤其是“今上”汉武帝热衷于寻仙人、求仙药的历史面貌和社会现实。千百年来,只要人们提及长生不老或长生不死这个话题,不觉间自然和徐福东渡联系起来,太史公笔法的高妙,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

还有一点需要交待,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对徐福来讲还是对秦始皇而言,对“长生不死药”的探索皆无可厚非,不应和“骗”“被骗”“愚昧”“迷信”等贬义词汇联系起来。探寻某种物质来增强人的体质,延长人的生命,无论过去今日还是将来都是关乎人类群体幸福的大事业,这个事业尚未完成,人类还将继续努力。

徐福东渡研究二题 - 第3张  | 大陆桥视野

二、徐福东渡是双重叠加效应的自然选择

秦始皇为什么会选择徐福来完成入海寻找不死之药的任务呢?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囿于阅读所限,尚未见报道。我们认为是双重叠加效应的自然选择。

第一,徐福是齐地之人,选择齐地之人达至目标是自然不过的事,这是因为:

1.齐地最古老的居民是东夷人,东夷尚仁,仁者寿,故地有“不死之国”的称号。《论语·子罕》中有一段非常值得关注的对话,其云:“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跟朋友说很想到君子居住的“九夷”生活,那么这位文化圣人十分向往的这个“九夷”到底在哪里呢? 《尔雅·释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后汉书东夷列传》:“夷有九种,日畎夷、千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可见,“九夷”是中国古代在东方生活的诸多部族的通称。“九夷”之称,典籍恒见,而且其俗“仁”字当头,是众人敬仰的君子之国。《墨子·非攻》曰:“九夷之国,莫不宾服。”《说文解字》说:“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孔子日: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有以也。”《说文解字》释“夷”为“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而清段玉裁为注曰:“惟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班国《汉书·地理志》也云:“东夷天性柔顺,异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设桴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既然要“乘桴浮于海”,说明应在海上之岛,云台山系孤悬于大海之中,应是孔子所向往之地。当然孔子“乘桴浮于海”不是奔着“长生不死”而去的,而是“夷俗仁”“仁者寿”“君子之国”的称号而去的。东夷人是否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加长寿呢?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之。那么为什么会有“仁者寿”“不死之国”的美名呢?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东夷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其它地方有所不同,东夷人对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甚至连呼吸都没有了的人认为只是“睡着了”“生病了”“灵魂离身了”,有的人永远活不过来了,但有的人经过抢救还是可以活过来的,东夷人发现过人的“假死”现象。在古东夷人看来,口不能言、身不能动、甚至连呼吸都没有了的现象只是表象,并不能因此就判定一个人真的“死亡”了,哪怕是尸体腐烂如还没有见骨就不能称之为“死亡”。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文献中可以得到佐证,东汉许慎《说文》在解释“仁”这个字的含义时说“唯东方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古代的东夷人即使死了,因为未见骨,也认为没有死,还有活过来的可能。在东夷人的心目中,“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说文解字》:“死,澌(音斯,意尽)也。人所离也。从歹从人;”“歹,列骨之残也。”“死字从歹从人,即以人见歹骨为死,故所从的人有作俯首察看歹骨形的,意指其人在确认,确定葬者是死定了,没有回生的可能了。”水流尽则现白骨,白骨现则人死亡。“葬者”待水流尽时只剩白骨,才成为“死者”。所以东夷人赢得了“不死之国”的称号,我们猜想这也是秦始皇派东方齐地的赣榆人徐福寻求“不死之药”的原因。

2.齐国的医学知识经过长期积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齐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中心。其中以扁鹊的医术最为精湛,史称“为方者宗”(《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后,齐地医学在扁鹊的影响下,自成流派,数代传承,影响巨大,到汉代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名医——淳于意,从而形成了以扁鹊、淳于意为代表的齐派医学。齐派医学有丰富的医学著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理论体系。如长桑君授给秦越人的《禁方》;公孙光授给淳于意的《方化阴阳》《传语法》;公乘阳庆授给淳于意的《黄帝脉书》《扁鹊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阴阳外变》《药论》《接阴阳禁书》等;淳于意授给宋邑、高期、王禹等的《五诊》《经脉必《经脉下》《奇络结》《论俞所居》《案法》健顺》《论药法》《定五味》《和齐汤法》《四时应阴阳重》等。所以,从齐地选取精通医术的方士出海寻“仙人”、找“不死之药”顺理成章。

第二,徐福精通医术。当代学者在讨论徐福的历史贡献时,总是以古代航海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为着眼点的。其实,徐福作为方士则是以医学家的身份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徐福的医术具体怎样,由于直接证据不足,我们尚不能给出具体结论,但他通医术、知草药则是不容置喙的。否则,秦始皇也不会动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且毫无防备的交于徐福去打理。其实,关于徐福的医术,文献也不是毫无线索可以追溯,间接的材料还是有的。《太平广记·神仙·徐福》: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许人也。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后不知所之。逮沈羲得道,黄老遣福为使者,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俱来迎羲而去。由是后人知福得道矣。又唐开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医张尚容等不能知。其人聚族言曰:“形体如是,宁可久耶?闻大海中有神仙,正当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因与侍者,赍粮至登州大海侧,遇空舟,乃赍所携,挂帆随风。可行十余日,近一孤岛,岛上有数百人,如朝谒状。须臾至岸,岸侧有妇人洗药,因问彼皆何者。妇人指云:“中心床坐,须鬓白者,徐君也。”又问徐君是谁。妇人云:“君知秦始皇时徐福耶?”曰:“知之。”“此则是也。”顷之,众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谒,具语始末,求其医理。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初以美饭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君云:“能尽此,为再飧也,但恐不尽尔。”某连啖之,如数瓯物致饱。而饮亦以一小器盛酒,饮之致醉。翌日,以黑药数丸令食,食讫,痢黑汁数升,其疾乃愈。某求住奉事。徐君云:“尔有禄位,未宜即留,当以东风相送,无愁归路遥也。”复与黄药一袋,云:“此药善治一切病,还遇疾者,可以刀圭饮之。”某还,数日至登川,以药奏闻。时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上述记载多怪乱力神,不可作直接证据,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出,在人们深层的记忆中,徐福是以医者的身份流传于后世的。

三、余论

虽然诸多学者在论及徐福东渡的目的和意义时,自觉不自觉地与现实进行关照,将徐福的身份进行拔高,将东渡的意义进行升华,如“徐福不是一个普通的方士,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多谋善断的政治家,一位具有大无畏开拓精神的航海家,一位受到中、日、韩三国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和平友好的使者,一位中国人走出海外的先驱者。”等等,但依笔者所研,徐福来自“不死之国”的故地、春秋战国乃至秦朝齐派医学的中心,加之徐福本人精通医术,所以徐福在双重叠压效应下,成为秦始皇实施寻找“不死之药”计划的不二人选。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连云港市地方文化史研究”(项目号:16WMA012)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2017年度市委书记市长圈定重大课题应用研究资助项目“连云港东夷文化研究”(项目号:LSYZ17105)(文/石荣伦 张家超)

(作者单位:石荣伦: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张家超: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