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加快江苏农业强省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3
10-17

加快江苏农业强省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 要:近年来,江苏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科技支撑有待加强、基础设施略显薄弱等问题挑战。本文对此提出五点建议:牢记“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发挥特色优势,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打造现代生活条件,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江苏农业强省;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为新时期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未来的江苏,不仅应当成为工业强省、制造业强省,还应当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强省。”江苏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既有鱼米之乡的底蕴,也有人多地少的压力,既有经济实力雄厚、科教资源丰富等诸多优势,也有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探寻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更优路径,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江苏特点的农业强省,无疑是目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快江苏农业强省建设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

(一)“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1.江苏省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江苏省第一产业增加值4 959.4亿元,居全国第5位。江苏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6%的粮食,连续9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2年,首次突破750亿斤,实现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粮自给、略有盈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江苏贡献。

2.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73个。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超199个,其中超百亿元的7个。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 48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 067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11∶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二)农业科技实力实现新突破

1.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2022年,江苏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

2.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连年跃升。2022年,江苏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农业综合服务项目已覆盖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多个省份。

3.农业技术人才培育扎实有力。目前,江苏省共有涉农高校院所70多家,农业科技人员2.8万多人,为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农业“三大体系”展现新亮点

1.产业体系加速优化。重点培育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省级农业全产业链,累计创建国家产业集群3个。加快打造8个千亿元级优势特色产业,199个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正在成型。

2.生产体系建设有力。农业现代装备和技术对农业生产“硬支撑”持续加强。

3.突出种源自主可控,深入实施141个种业揭榜挂帅项目,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挂牌运行。

4.经营体系日益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形成,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近17万家、8.5万家。

二、加快江苏农业强省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

江苏省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从调研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人才总量相对不足

受多重因素影响,人才短缺仍是制约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科技人才数量及质量与建设农业强省的需求还不匹配。这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进城的大趋势有一定关联,也与滞后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足有关。

(二)农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江苏省41家企业上榜2022中国农业企业500强,但百亿企业仅有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1 000家,但规模不大,产业融合层次深度不够。

(三)农业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核心种源技术尚需突破,食用菌、奶牛等品种还有较大差距。先进农机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部分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机械化率不到60%。

(四)农业基础设施略显薄弱

个别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偷工减料、建筑材料不合格等情况,管护也不够到位。苏北地区部分农田道路桥梁建设相对滞后。

三、加快江苏农业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基于江苏省农业发展现状,就进一步加快农业强省建设,拟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牢记“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1.要夯实基础,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地为粮之本。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设计、建设、生产和维护要有相应规则。提高新建高标准农田投资标准,确保农田旱涝保收。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灌溉渠系和田间机耕路桥,确保种植面积稳定。大力推广节水、节地的灌溉技术,提升综合生产能力。技为粮之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更优、更高产的新品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增效。健全多方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完善“苏农云”平台,优化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2.要政策引领,调动提升种粮积极性。完善稻谷、耕地地力、农机购置与应用等补贴以及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种地农民得实惠。统筹落实好产粮大县奖励、高标准农田建设、社会化服务等各项扶持政策,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统筹建设农业产业园,完善粮食订单生产。牢记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聚焦粮食生产全链条确保颗粒归仓。

3.要促进农业经营,加快以市场化手段合理配置资源。大力发展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增强农户经营能力。跳出“米面粮油”固有思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二)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适度规模经营、集体经济、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对农村改革进行了部署。

1.要创新举措,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承包地改革要推动小农户同现代农业相结合,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提升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能力。宅基地改革要以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为前提,加快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赋予充分的用益物权权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要建立“地尽其用”机制,解决“地从哪来、怎么用”的问题,通过入股、租用、土地整理等方式保障用地需求。

2.要提升经营规模,加快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探索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物业出租。积极落实农民决定收益使用与分配,既要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也要兼顾所有集体成员的利益。探索突破地域限制,完善“飞地”抱团机制。

3.要强化要素保障,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涉农贷”“线上信用户贷款”等“三农”金融产品,满足不同主体需求。引导相关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探索多方共同出资成立专门基金,预防及解决订单农业的市场风险。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发挥财政惠农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三)发挥特色优势,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1.要做强农村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围绕农产品各环节,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发展区域特色支柱产业。锚定生产效率提升,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化,生产装备智能化。优化农业经营科学化组织方式,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2.要做优农业品牌,加快擦亮现代农业金字招牌。充分挖掘特色优势,打造具有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将绿色生态融入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推进品牌与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园区建设相结合,将园区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家庭农场集群等发展模式,不断培育壮大品牌建设主体。加大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品牌整体形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品牌传播速度。

3.要做强农业队伍,大力培育高质量人才队伍。通过“事业留人”盘活人才存量,增强农民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利益引人”做大人才增量,吸引高质量人才加入农业生产。柔性聘请高精尖缺人才到县区,尤其是苏北县区,开展咨询等活动。通过“机制创新”激活人才变量,优化选派制度,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干部到农村任职。完善激励机制,让农村干部有干头、更有奔头。

(四)打造现代生活条件,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要重视规划引领,更高起点编制乡村发展规划。做好县乡村全域规划,确保建设科学有序。尊重农民意愿,明确乡村发展空间载体,从宏观视野谋划村庄发展和布局,确保方向“不跑偏”、建设“不走样”。

2.要加快乡村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提质扩面。向乡村延伸布局5G、新能源等新基建,满足智慧化农业、智能化农村、智技化农民的需求。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优化乡村学校、养老院等,提升普惠性民生服务水平。加大县乡医疗资源统筹力度,强化村卫生室处置能力。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稳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3.要富足农民精神生活,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用好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善于汲取农耕文明养分,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建设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

(五)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1.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扩大工资性收入。围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拉动就业提高收入。积极培育返乡创业、入乡创业、在乡创业三股力量,形成“创业——就业——增收”格局。全面摸底重点人群,因人安排适宜岗位带动增收。

2.要促进农业多种经营,深度拓展经营性收入。推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高效带动农民增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扶持政策,让种粮农民多得利。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领、引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提高经营收入。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打造一批小果园、小菌园等,创办一批直播带货点、快递代办点等,增加农户经营收入。

3.要积极创造条件,稳步提高财产性收入。通过财政补贴,确保流转收益发放到位。完善建设用地入市利益分配政策,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文 / 刘增涛 李千乔)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委书记省长圈定重点课题“加快农业强省建设亟须关注的重点问题及对策建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增涛,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李千乔,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