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分析
2024
01-18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分析

摘 要:目前,我国的城市群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创新能力最强与创新网络结构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群之一,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其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城市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社会服务与公共设施不足。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便于实现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

一、引言

随着新一代科技信息的迭代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当下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际上,城市群的创新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及《“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中都被明确提出并受到高度重视,这说明了城市群创新对于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肩负着率先实现一体化的时代使命和“一极三区一高地”发动新引擎的战略定位,而以创新推动长三角跨区域发展是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必经之路。因此,本文选取了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论证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发展至今,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应对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内涵

追根溯源的话,城市群一词起源于1915年,戈迪斯在其著作《城市化变革》中创新性地提出城市延伸至更广泛区域形成的城市集聚区,也就是城市规划研究框架。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是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分工协作网络化发展的产物,其定义要兼顾城市群和协同创新网络两个基本概念。国内最早使用“城市群”一词的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宋家泰,他认为“城市—区域”是城市发展及其周边有密切联系的地区之间的一种地域结构体系。马克·格兰诺维特从社会关系角度提出强弱关系理论,个体的强关系和弱关系集合构成了群。总体而言,学术界有关城市群的定义,由一开始的地域上的空间概念转向当今综合政治、生态、文化等各因素的抽象共同体集合。

三、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发展不平衡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中,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和全球城市,在创新实力和资源优势方面相对其他城市更为突出。上海拥有大量的高端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和高素质人才,吸引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和投资。相比之下,其他城市在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强度相对较弱。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导致了创新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其他城市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与上海形成有效的协同和合作。这使得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城市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和机会的集中效应。上海在政策资源、资金投入和市场吸引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和投资。同时,上海在国际对外交流和合作中也更具优势,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创新合作和技术转移。其他城市在创新资源和投资方面相对较少,相对薄弱的产业结构、技术实力和创新环境也限制了它们的发展。这导致了城市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长三角地区的创新网络无法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创新效果相对有限。

(二)产业结构单一

长三角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制造业和贸易行业在该地区占据较大比重。这导致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网络的产业结构出现单一化的现象。长三角地区在过去的发展中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轻工业、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长期以来主要依赖于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导致创新能力与知识密集型产业相对滞后。目前长三角城市群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应积极推动工业发展,促使城市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产出效率。该地区在创新网络中更多地依赖于引进技术和知识,而较少具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这导致创新网络中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化,缺乏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在单一产业的环境下,创新网络的参与者相对集中,缺乏多样性和充分竞争,限制了创新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的释放。

(三)社会服务与公共设施不足

长三角地区在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方面还存在不足,比如医疗和教育方面。尽管长三角地区有一些一流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资源,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医疗服务能力已经显得不足。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可能面临长时间的排队等候、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以及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此外,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设备水平相对较低,不足以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尽管长三角地区有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人口密集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存在着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一些学校的教学设施满负荷运行,师生比例较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此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需求也很大,但供应不足。

四、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发展有效途径

(一)加大城市创新平台、园区的建设和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在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设立科技园区,提供专门的创新空间和基础设施。这些园区可以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办公场所、实验室设施、技术支持等,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持,还可以在其他城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着重培育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开发区可以为企业提供土地、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发挥长三角地区创新驱动潜能,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制定政策引导多元化发展

政府通过提供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等财务支持,鼓励企业向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产业转型升级。例如,设立专项资金或科技创新基金,用于支持新兴产业的研发、创新和推广;给予创新型企业税收减免或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确保创新型产业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执法效果。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申请,提升创新型产业在创新网络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强化协同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由江浙沪皖的部分城市共同构成的,城市之间存在较密切的互动和联系。为了解决创新网络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这些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首先,需要构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机制和平台。通过建立联席会议、专项工作组或协调机构等,确定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加强沟通和协商,推动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其次,可以启动城市群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各城市可以共享信息、经验和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另外,要加强城市群之间的交通交流。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等交通网络,加强城市群内外的联通。此外,还可以举办经贸洽谈会、学术交流会和文化活动等,加深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最后,政府在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为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通过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协同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和潜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解决创新网络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
(文 / 汤昊杰 朱彦如 魏煊益 张宏远)

【基金项目: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背景下江苏沿海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研究”(2021SJZDA023);2.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下的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协同创新发展” (2019122779);3.“海洋强省战略下江苏省海洋人才工作的现状调查,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20221232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汤昊杰,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新管理;朱彦如,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区域创新与海洋经济;魏煊益,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新管理;张宏远,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创新与海洋经济。)

参考文献

[1]李梅,孙艳艳,张红.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构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智囊,2021,305(10):70-76.

[2]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1,30(05):771-784.

[3]马静.京津冀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演化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21.

[4]张杨,庄道元.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07):40-46.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