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用情感引领电视纪录片创作
2024
02-19

用情感引领电视纪录片创作

摘 要:情感融入是贯穿电视纪录片创作活动的灵魂,用心灵触摸镜头、画面和人物,才能使纪录片更具有科学性、思辨性、前瞻性,让真实画面和人物更加吸引人的心灵和情感。本文通过拍摄、解说词和同期声三个方面,分析如何用情感引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关键词:心灵触摸;解说词;同期声

电视纪录片因其客观、真实地独特表现方式和形式,而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在欣赏电视纪录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产生“胸中自有山水,何随他人看桃花”的自我陶醉之感,而且还可以使灵魂和思想得到一种洗涤和升华。

电视纪录片要达到触动人们心灵的效果,创作者在创造过程中首先必须用真情去拍摄,用真情去撰写解说词,并用心去选取同期声。一句话,必须把握好情感在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作用,用情感引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一、拍摄,要学会用心灵触摸镜头、画面和人物

电视纪录片的拍摄,是对原生态的素材进行再加工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拍摄技巧的熟练运用是保障画面质量的前提。但仅仅运用拍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将情感注入镜头,尽量克服形式与内容的自然主义倾向,用心灵触摸镜头、画面和人物,才能使纪录片更具有科学性、思辨性、前瞻性,让真实画面和人物更加吸引人心,实现情感共鸣。

用心灵触摸镜头、画面和人物,是拍摄者的一种认知方式,它提升纪录者的判断层次,在纪实浪潮中,部分创造者为了追求绝对的、纯粹的客观,失去了主动性,却美其名曰“零度干预”。它所引发的必然结果是拖沓乏味,信息匮乏。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思考,最终导致了观众不思考。不能引发思考的纪录也就与苍白纪录、无意义纪录画上了等号。世上原本就没有纯客观的纪录,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被转述的事实与客观存在不能相互混淆。纪录片的纪实是它的特色和本性,镜头所纪之实不完全等同于“真实”,这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实”——反映事物本原之事实,而非本原的表象之实,无意义之实,甚至假象之实。

用心灵触摸镜头、画面和人物,是对“企图从生活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的纪录片创作观念的颠覆。同时,又是对“真诚发现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的纪录片创作观念的全新实践。在现实的拍摄中,心灵触摸无固定的操作方式。由于电视所面对的对象是动态的、自由的,纪录活动也是动态的,使得纪录活动时有遗憾发生。不同的纪录者在纪录活动中的表现呈现出个体差异。事实上,一些精彩的纪录往往不是摄制者主观控制对象的结果,而是与对象间动态互动的结果。优秀的纪录片人在动态互动控制中使用最频繁、也是最具效力的利器是“发现”。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往往具有并不多见的洞察力和判断能力,能在被拍摄者细微的变化中发现和捕捉到有很强冲击力和说服力的画面,在细节中挖掘出丰富的信息和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从来不急于从对象那里掏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打开摄像机镜头,耐心地等待对象作出反应。在耐心的等待过程中,他珍视对象的慌乱、木讷,或者激动、热情,对之加以细致的体会,敏感的捕捉。他们从来不忙于主观诱导、启发,而是通过摄像机镜头观察和发现被拍摄者因外部特征而引起的内心变化。编导用无言的心理暗示在控制了纪录对象和纪录过程的推进,而对象也在这种暗示中获得了控制镜头的感觉。因此,成功地完成动态互控,需要主体以动态的眼光进行把握,既对之有所坚守,又要善顺其变,善于在变化中为灵感保鲜。

纪录片创作者是携带摄像机纪录人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其中一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和真实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能够较理性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的人摄制的纪录片像科学家写出的科普文章,细密而又理智,没有空泛的镜头。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知道世界随时会为他们的试听感官准备和提供意外的惊喜,意外的感动。

优秀纪录片人在谈创作体会时讲的最多的观点是:创作者不单是一个观察者、纪录者,更应该是一个介入者、探索者,一个执着的体验者、思考者。因为体验了才可能产生心灵触摸,而思考了才能认知。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当摄制者的世界和被拍摄者的世界相交融的时候,也正是所谓的心灵触摸的开端。心灵的触摸可以说是一种经验的结果,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电视纪录片是由多个主体共同实施的,但多个主体不会同时产生心灵互动,即使不约而同,也不可能感觉完全一致。所以,不同主体间的情绪感受,必须做相互的传递、感染,才能在默契中将整个纪录活动统一为有机的一体。经验告诉我们,纪录的过程中,摄制者越能进主人公的内心,被拍摄者对镜头也越不陌生,甚至最后停止拍摄后主人公反而不习惯,这无疑是心灵触摸、心灵互动的至高境界。于是,真实、鲜活的世界展示在纪录者面前,为诞生一个好的纪录片作品提供了保证。

二、 解说词,撰写要带着真情

在现实中,许多创作者往往存在重画面拍摄、轻解说表达的现象。殊不知,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不仅在地域、人物、场景之间转化时,解说词发挥着必要的、独特的作用,而且在实现纪录片的整体质量中,和画面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与画面相互配合,在画面进展时,主动退让,在其他形式不足时,又及时进行过度和弥补。

画面能给人直观的形象,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对人物思想和情感的准确表达,则离不开解说词。解说词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画面,更是为了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画面的意义,以便更好地表达编导的意图。

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沟通心灵的钥匙。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除了拍摄要善于用心灵触摸镜头之外,解说词也要带着真情去撰写,将真情融入字里行间之中。

在纪录片的创造中,一些偏重画面作用、信奉“画面至上”的人,他们常常把解说词只是当成画面的图解和附属品,只追求语言的通顺和准确,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殊不知“感人心者,唯有真情”,如果在解说词的创作中忽视了文学艺术的运用和情感对语言的渗透,就如同鸟儿折断了一只翅膀一样,纪录片在深入人心方面就不可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三、同期声,尽量用原生态的方式呈现

同期声,也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期声的选取上,应突出真实和原始的特色,尽量用最原始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鲁迅曾主张:“从活人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儿,搬到纸上来。”“英国报业之父”笛福也曾说过:“我的写作原则是假设对500个不同职业的群众讲话,而使每一个人都听得懂”。其实电视纪录片中同期声语言也同样要求鲜活和易懂,也就是“有生命的词儿”。笔者在创作中也感觉到,基层群众有特色的原生态的语言往往可以成为一部纪录片的亮点和突出点。笔者创作一部某地一个基层行政村新农村建设的纪录片时,在选取对新农村建设前后感触的同期声时,共采访了5位村民,其中4位村民仅仅从家里的变化、村容村貌的变化进行了语言叙述,而在采访最后一位村民时,也许是前4位的语言过于雷同,这位甘肃籍的村民用家乡说唱的方式回答了笔者的提问。浓郁的乡音,富有节奏的语言,发自内心的情绪表达,使笔者最终决定采用了这位村民的说唱式同期声。并且在后期的制作中也发现,这个同期声的内容与纪录片的解说词也做到了前后呼应,天衣无缝,巧妙又准确地表现了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四、结束语

电视纪录片创作中与镜头、人物、画面及文字表达中的心灵触摸、相互感应和情感渗透,只有通过主体适度清醒的控制,才能对电视艺术创作产生积极作用。情感渗透,是贯穿电视纪录片创作活动的灵魂,对情感渗透的理解和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纪录片的质量。
(文 / 叶娟)

(作者单位:新疆广播电视台)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