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2024
05-1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表明了我国现代化在生态层面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要想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从其理论基础出发,领悟其本质内涵,从而深入领会其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助力作用,重点把握其所体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而彰显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指明了生态层面的方向,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矢志不渝走生产有序发展、生态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富裕的道路。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就其理论基础而言,它既积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也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观,同时也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进行了反思。基于此,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1.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人与自然是一个天然的统一体,两者不可分割,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自然观方面的主张。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自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恩格斯也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特别强调:“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自然相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自然为人类提供丰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诚然,自然界也离不开人类,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脱离的自然界对人类而言毫无意义,只有通过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实现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人与自然是一个共同体,只有和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中华民族尊重并敬畏自然,其古代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孔子和孟子的教诲均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过度索取,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均衡与和谐。道家倡导遵循自然规律,老子和庄子都主张回归自然,追求和谐。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吸收了儒道思想,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尽管历史与时代不断变迁,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始终未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
3.对发达国家现代化之路的反思。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为其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总量,使发达国家开启了现代化之路,但资本的无序扩张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人为了满足无限膨胀的物欲,不断地向自然索取,以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是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报复的最好例证。恩格斯曾告诫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基于此,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合理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秉持生态本身就是经济,深入贯彻“两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本质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内涵丰富,从人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出发来理解其内涵,对于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意义重大,总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其价值导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其基本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是其目标追求。

1.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评判者。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满意度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标准。每个人都应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倡导并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全体人民需要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享受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益处,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

2.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之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为实现永续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反对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将低碳循环、绿色健康和文明理性等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提高创新能力解决发展动力不足,深化绿色发展理念,避免过度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应倡导绿色生活,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传统,贡献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追求。美丽中国是我国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美丽中国美在祖国的大好河山、河流湖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这需要人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保护好。美丽中国还美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在探索经济发展之路上进行发展方式的变革,不走只顾生产发展、忽视生态保护的老路,要避免出现人与自然割裂的现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美丽中国还美在人民的生活美。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的需求也朝着多元化、多层次、多面化的方向发展,人民不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富有,也对精神上的富足以及生态环境的优美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为人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诗意般地栖居”于地球的美好愿望。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现代化的构成体系而言,这一现代化的构建有利于推动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人类文明形态的角度而言,这一现代化是我国构建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体现;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而言,这一现代化生动体现了我国的大国风范与责任担当。

1.有利于助力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我国在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充满活力地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现代化”寓含进步、先进和发达的含义,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忽视生态保护的发展方式,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创新驱动经济,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的现代化追求包含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和平发展的要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类环境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支撑,推动我国走向和平发展之路。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

2.有利于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文明的本质属性来看,文明形态分为:第一阶段以人的依赖性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形态,主要以古代社会为其代表形式。第二个阶段即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独立,但这种独立是依赖于物的基础之上的,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第三个阶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的扬弃、克服和超越现代性的共产主义社会。当下人类的文明形态主要处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视域之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世界文明进步要求的全新发展思路。从生态角度出发,我国的现代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以“和谐共生”超越“支配从属”的生态逻辑,以启蒙运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们从愚昧无知地服从自然,被自然所奴役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这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以资本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基础内在地决定了资本主义文明秉持“先污染、后治理”和“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理念,不顾后果地对自然进行索取和掠夺,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生态优先、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以及“两山”理念,积极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契合点,探索包容持续的现代化路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我国以实际行动突破了以经济理性为主导、以资本增值为追求、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以征服自然为表现形式的发展路径,超越了人与自然割裂的现代化模式,创造了现代化新模式。

3.有利于彰显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生态文明除了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更事关人类未来。青山一道,共担风雨。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与共同责任。面对生态问题,全人类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上,任何国家要积极行动起来,而不是置身事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展现了中国胸怀天下的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我国主张构建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坚持多边合作,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感召力;坚持生态友好,积极深化国际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来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坚持责任共担,郑重承诺努力实现“双碳”目标。这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废弃物、转移污染企业、奉行单边主义、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彰显了我国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的责任与担当,我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我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的贡献者。

四、结束语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永恒不变的话题,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提供了中国方案,那就是要走一条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之路,走好这条路,不仅能够为民族复兴助力,同时也能为想通过自身努力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
(文 / 陈慧超 舒心心)

【课题信息:内蒙古教育厅“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加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研究”(项目编号:ESDZX202312)。】

(作者简介:陈慧超,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舒心心,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6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5]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82.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