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经济管理 >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监控机制研究
2024
06-13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监控机制研究

摘 要:随着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深化,预算管理作为其核心管理环节,对提升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仍存在预算编制不够精准、执行过程中监控不足、调整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对此,可以从预算编制模式创新,如引入基于战略目标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模式创新,如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预算调整模式创新,如推行动态调整与弹性管理等方面入手,同时构建完善的监控机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外部审计与监管的强化和信息化监控手段的应用,以达到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金安全有效的目的。

关键词:预算编制创新;预算绩效管理;监控机制;信息化监控手段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预算管理作为调配公共资源的核心工具,其对确保事业单位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深入分析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实践路径,以及监控机制的建设与改进策略,旨在为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质效的全面提升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思考,助力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预算管理模式与监控机制的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深与国内财政体系深化改革的双重背景下,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中坚力量,其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与监控机制的有效性,对于增进公共服务质量、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显得尤为重要。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事业单位规模扩张和职能多元化趋势的加剧,过往的预算管理方式与监控框架日益显现出与新时代要求不相匹配的局限性。因此,积极探索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创新实践模式,以及构建并优化监控机制,不仅是提升其财务管理效能、确保公共财政资金运用安全高效的迫切需要,也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探索价值。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首先,作为资源配置的中枢机制,预算管理直接调控着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与质量。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实践能确保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精准对接公共服务的各项需求。其次,它在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及运作效率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预算编审的精细化与执行的严格化,不仅规范了资金活动,也增强了资金使用的效能。最后,预算管理机制的强化为事业单位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内部控制防线,有效抵御财务风险,确保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模式演变,映射出一条从粗放到精细、自简朴至复杂的转型轨迹。初期阶段,受制于管理体制的不成熟及财政资源有限性,预算管理普遍采取较为宽泛的做法,其编制过程简化,执行监管机制亦不甚严密。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及公共财政架构的日渐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模式开始向精细化、科学化及规范化迈进。时至今日,预算管理实践中愈发凸显绩效导向的核心地位,着重强调预算与绩效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这一结合优化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从根本上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成效与问题

事业单位在采用新型预算管理模式后,在优化资源配置及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有效率方面,确实收获了显著的正面效应。但过程中也暴露出若干有待解决的难题。首先,预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尚存提升空间,编制与执行阶段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其次,缺乏一套成熟的绩效评价体系,这直接导致难以精确评判预算执行的实际成效与经济效益。最后,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滞后,成为制约预算管理工作效率与精准性的又一瓶颈。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预算编制模式的创新:基于战略目标的预算编制

首要的革新点聚焦于预算编制模式的转型升级,即从传统的增量预算法向以战略导向为核心的预算编制法过渡。这一转变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实效性,确保预算编制深度契合组织的宏观战略愿景与长远发展目标。在此模式下,预算规划过程深入融合单位的战略导向及核心业务需求,经过细致分析与评估,从而生成既精准又具前瞻性的预算蓝图。

(二)预算执行模式的创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在优化预算执行机制方面,事业单位致力于实施一项覆盖全周期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此制度创新性地将预算的拟订、实施、监管及反馈评估等关键阶段融入绩效导向思维,确保每一笔预算支出都能精准对接既定的绩效目标。具体实践中,通过确立清晰、可量化的绩效指标体系及严格的评审标尺,对预算执行进程展开持续的追踪监测与效果评估,一旦发现偏差便能迅速识别并采取矫正行动。

(三)预算调整模式的创新:动态调整与弹性管理需要

针对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动等不可预测变量,事业单位需要在预算调整策略上做出了创新性变革,采纳了动态调整与弹性管理的新机制。这一模式赋予预算执行阶动段以高度灵活性,允许根据实时需求及外界环境的变迁,动态地对预算安排作出合理调整。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构建预算调整的规范流程与严格标准,强化监管力度,保证每一次调整都经过充分审议并紧贴单位总体战略导向。动态调整与弹性管理不仅增强了预算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还极大提升了事业单位面对复杂挑战时的应变能力,为持续优化预算管理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监控机制的研究

(一)监控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1.监控机制的概念与功能。监控机制被视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其设计宗旨在于确保组织或系统的顺畅运作,以及既定目标的圆满实现。该机制通过精心设定监控目标、量化指标及具体执行策略,对组织内外的各项运营活动展开持续的观察、分析与评估,旨在即时识别潜在问题、校正偏差并促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监控机制发挥着多重关键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时监测:该机制依托于全面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实时捕获组织或系统运行的最新状态,为后续决策提供即时信息基础。(2)预警与告警: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偏离预期目标或异常现象,立即触发预警或告警机制,迅速通知相关责任人介入处理,防止问题扩大。(3)问题诊断:进一步深入分析监测中发现的异常,抽丝剥茧,准确诊断问题本质与根源,为解决措施提供精准指向。(4)决策辅助:通过汇总分析所得的精准数据与深入见解,为管理层提供科学决策所需的全面信息支撑,确保决策的合理性与前瞻性。

综合上述功能,监控机制成为了确保组织或系统稳定性、提升管理效能与质量的坚实保障。

2.监控机制的设计原则。(1)全面覆盖原则,强调监控机制需贯穿预算管理的每一步骤,从预算编制至执行乃至评估,确保整个流程处于严密而有效的监督之下。(2)灵活性与适应性原则,指出监控机制应设计得既能适应环境的快又速变化,又能响应业务需求的动态调整,体现了一种随需应变的智慧。(3)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着重于在追求高效监控的同时,合理控制监控成本,力求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监督效能与经济性的最优平衡。(4)透明度与公正性原则,它要求监控流程必须保持高度透明,监控结论应基于客观事实,排除主观偏见与权力干预,以此维系监控机制的公信力与实际效能。

(二)监控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1.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在构筑并执行监控机制的进程中,强化内部控制机制构成了至关重要的基石。此机制通过严谨的职责界定、周密的规章体系及严格的执行规程,保障事业单位内部各机构、各职位在预算管理事务中权责明晰、运作合规。具体来说,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需循序渐进:首要步骤是构建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这包括明确定义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基本原则及其实施策略,为整个体系的稳固搭建框架。随后,强化内部控制教育与培训显得尤为关键,旨在提升全员对于内部控制必要性的认知及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每一名成员都能成为有效执行预算管理规则的坚实力量。最后,必须加大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及定期评价,确保该机制不仅有效运行,而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持续优化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2.外部审计与监管的强化。在构建与执行监控机制的框架内,强化外部审计与监管机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外部审计凭借其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实践进行不偏不倚、公正无私的评价,旨在揭示潜在隐患与风险,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与此同时,外部监管机构的严密监督确保事业单位的活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财务准则,以及规范预算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要有效增强这一外部监督力度,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审计与监管的规章制度,明晰界定各方的权限、责任及操作流程,并且,加强与审计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以形成协同一致的监督力量。

3.信息化监控手段的应用。在当代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实践中,信息化监控手段正日益展现出其不可或缺的价值。这转变背后, 得益于诸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融入,它们共同赋能预算管理,实现了数据的即时搜集、高效处理与深度削析,显著增强了监控工作的时效性和精确度。通过自动化处理海量信息,信息化监控能够迅速甄别异常情况与潜在风险,为决策层提供即时且精准的指导信息,加速决策流程。此外,信息化监控还促进了预算数据的透明流通与跨部门协作,增强了团队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为预算管理效能的整体跃升铺设了桥梁。

(三)监控机制的效果评估与优化

1.监控机制的效果评估方法。(1)数据对比分析法:借助实施监控机制前后关键指标的差异对比,例如违规事件发生频率、预算执行达标率等,直观展现监控机制带来的改善程度与实际效能。(2)问卷调研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广泛征求内部员工、相关利益方等对监控机制运行状况的看法与感受,以此评估其满意度及收集改进建议,确保评估的人文视角。(3)专家评审机制:聘请业内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从专业视角出发,对监控机制进行深入审查,评价其科学性、合理性及实际应用的有效性,确保评估的专业性与权威性。(4)案例研究法:选取典型实例,详细剖析监控机制在问题预防、识别及解决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其效果,并识别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的优化方向。

综合运用上述评估方法,可确保对监控机制效果的评价全面、客观且深入的,为未来的持续优化与升级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方向指引。

2.监控机制的优化策略。优化监控机制的战略应聚焦于增强监控的效率与效能,具体策略可循以下路径展开:首要的是,建立常态化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机制,通过对监控数据的持续挖掘,精确诊断现存体系的缺陷与潜在的风险区域。随后,依据评估反馈,有的放矢地调整监控指标体系及预警阈值,以确保监控机制的精准定位与高效运作。在此基础上,加速信息化工具的集成与升级,强化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能力,使得实时监控与动态响应成为可能,提升管理的敏捷度。同时,重视团队建设与沟通机制的强化,通过定期培训提升人员对监控机制的深入理解与执行力,促进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最后,构建定期复盘与机制迭代的循环,确保监控体系能紧跟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最新需求与挑战,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与适用性。

五、结束语

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及监控机制的健全完善,构成了促进管理现代化与增强治理成效的基石。具体而言,采纳以战略导向的预算规划、执行全周期的预算绩效管控、推行灵活的动态调整与弹性管理等新策略,极大增强了事业单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确保预算的精确度与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此外,通过加固内部控制系统、加大对外部审计监督的依赖、融入信息技术进行实时监控,不仅维护了预算执行的标准化流程与高度透明性,还从根本上保护了资金的安全性与使用效率。展望未来,事业单位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预算管理制度革新,为事业的可持续与健康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文 / 张小玉)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大芬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津萍.新形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优化分析[J].中国乡镇事业单位会计,2021(08) :46-47.

[2]石磊.新形势下构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探析[J].财会学习,2019(29):81.

[3]杜华.新形势下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探析[J].财会学习,2018(15):53;55.

[4]杨雪金.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监控机制的构建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07) :25-27.

[5]鲍燕.事业单位化管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监控机制浅论[J].财会学习,2017(01):34;36.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