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时评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挑战与策略
2024
07-12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背景、挑战与策略

摘 要: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并不断深化拓展。在国际和国内双重背景的推动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然而,在共建“一带一路”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过程中,亦面临着制度不健全、共建国家合作力不足及发达经济体的集体阻碍等一系列关键性挑战。为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需不断细化“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注重共建国家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以及赋予发达国家更多参与建设的空间,实现多方共赢,推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互利共赢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标志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的新时代已开启。十年来,我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文件,形成3 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打造了一系列“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这一倡议已从雏形演化为复杂的多边合作,对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带一路”的进展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在中国国内引发深刻的反思和探讨。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明确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为未来工作的基本要求,强调其可持续性和成功至关重要。国内的新发展理念和政策调整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阐述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此外,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原则性部署,进一步凸显了该倡议在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方向。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然而,“一带一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前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各参与国共同努力,紧抓时代机遇,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助力。

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

(一)国际发展潮流的助推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共建是紧密契合当前国际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随着全球范围内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形成,国际合作已成为推动各国繁荣的关键。在此形势下,“一带一路”通过搭建连接亚欧非等多个大洲的合作平台,积极响应全球化号召,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人员流动,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其次,环保、社会责任和可持续性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一带一路”倡议强调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环保挑战。通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合作中注重绿色经济和可持续性,该倡议不仅符合国际社会对环保的期望,还为各参与国提供了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平台。最后,数字经济的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作为主流趋势之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创新和升级。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重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提升合作效率,推动参与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助力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浪潮。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对国际发展潮流的响应,更是在全球化、环保和数字化等方面积极作为的表现。通过适应这些国际潮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提升其在全球合作中的认可度以及为各参与国创造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合作平台的必然趋势。

(二)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跨越关口;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战略举措,旨在进一步推动和支撑国内经济转型和升级。

作为经济发展的延伸,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投资机会。首先,通过与沿线国家合作,中国企业能够参与更多领域的项目,推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输出,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适应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其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为国内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国际合作中,中国不仅分享经验和技术,还学习和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科技成果。这种开放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推动国内经济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促使国内产业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最后,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中国可以获取更多的自然资源、人才和市场机会,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增加内外需的协同发展,推动国内经济朝着更加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和基础建设的不同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重要国际合作项目,旨在加强中国和参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投资合作和文化交流。然而,这一倡议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文化差异是指不同文化,包括价值观、社会习俗、商业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在合作和沟通中出现困难。在商业行为规范方面,不同国家的商业文化和商业惯例也有所不同,这会导致商务合作中的误解和失误。此外,在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过程中,确保项目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从经济角度来看,要确保基础设施项目不仅能够满足当前需求,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和经济效益。从环境角度来看,要关注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这涉及到对水资源、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二)共建国家合力不足

“一带一路”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差异巨大,包括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在资金方面,一些参与国由于经济水平较低或其他内部因素,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共建项目,限制了其参与共建的规模。在技术方面,一些国家在关键领域缺乏先进技术,这使得合作项目在技术层面难以实现协同效应。缺乏共享和转让技术的机制成为制约“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进的障碍。这些不平衡导致各合作国家难以形成紧密的合力,不仅影响项目的推进速度,也会减弱协同效应。为解决这一挑战,各国可以通过建立平等伙伴关系,加强多边合作机制,共享资源和技术,促进更为均衡的合作格局,以确保“一带一路”倡议能够顺利、可持续地推进。

(三)经济合作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差异,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其中,一些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产业基础较强,而另一些国家则面临经济相对滞后和不平衡的问题。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国家面临产能过剩,无法充分利用其产能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则面临需求不足,无法满足其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市场需求。这种供需不平衡限制了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使一些国家在合作中获益较少。另一方面,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而其他国家则相对缺乏。在经济合作中,如果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会导致一些国家无法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从而限制了合作效益。这种不平衡还可能加剧沿线国家间的竞争关系,影响到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细化“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深入细化“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通过明确各方参与的具体方式,建立更为清晰的协作框架,使各参与方更好地理解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明确责任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解决合作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和分歧,有助于提高整个共建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使各方更愿意积极参与并为实现共同目标贡献力量。其次,在整体布局上聚焦重点地区和项目。通过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实施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防止资源分散、项目过于零散,从而实现共建效果的最大化。特别是在中国周边国家,逐步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增进相邻国家间的互信与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一战略关键地区取得初步成果打下坚实基础。最后,战略性的细化经过更为详细的论证与操作,可进一步促使各方深刻理解并认同共建理念,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网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二)注重可持续性项目的实施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之一是专注于可持续性,着眼于实施可持续性项目。这包括在周边国家推动“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以确保参与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首要举措是通过降低贸易壁垒、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促使各国更加顺畅地展开合作,为共建国家创造可持续的经济动力和就业机会。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社会层面的影响,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交流等,确保项目能够为当地社区的发展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通过采用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确保“一带一路”共建项目在环境方面取得可持续的效益。总体而言,注重可持续性是确保共建项目不仅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效益,更是在未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战略。

(三)构建开放、透明、平等合作机制

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协商,建立开放、透明、平等的合作机制,以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合作领域。这意味着各方应通过定期会议、高级别对话和合作机构等渠道加强交流,分享信息和经验,并就合作项目和政策进行深入磋商和协商。各国应通过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降低贸易壁垒、推动投资和技术转移等方式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性发展。此外,各国还应加强产业链的对接和合作,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体系,提升各国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包括提供资金援助、技术转移和人才培训等。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经济合作和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文 / 闫哲)

(作者简介:闫哲,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N]. 人民日报,2019-04-27(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001).

[3]习近平.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N].人民日报,2023-10-19(002).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