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连云港新材料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机制研究
2024
07-12

连云港新材料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机制研究

摘 要:“双链”双向融合发展是当前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链发展的现状,从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动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体制机制完善程度、相关制度框架和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深入揭示新材料产业双链融合发展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提出以需求牵引机制引领产业链整合创新链资源;构建创新植入机制,驱动创新链供给服务产业链;形成“双链”融合要素支撑机制,促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为主体的多链协同发展;构建数据融通、信息共享机制,聚焦新材料双链融合信息服务平台的精准对接机制。

关键词:新材料产业;双链融合;对接机制

新材料产业是连云港市“三新一高”主导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连云港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目前连云港市新材料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仍然存在“卡脖子”技术问题突出,高端化产品不足,创新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等问题。因此,推动新材料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精准对接,对于推动连云港市地方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围绕双链融合的影响因素、融合机制、协同过程与类型、路径机制等做了较多研究。如褚思真等基于埃茨科瓦茨(Etzkowitz)基于三螺旋模型研究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融合影响因素及路径。王雪原等研究了科研反哺型、企业延展型、政府协助型等双链融合的链际融合路径。袁伟民等研究了主体协同型与技术节点协同型两种双链融合的协同类型。梁文良等从节点——链条——网络3个层面分析“两链”融合系统的结构特征。这些奠定了研究双链融合对接机制的基础。

一、连云港市新材料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存在问题

(一)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连云港市新材料企业研发存在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普遍不高、研发人力资源较为缺乏、高级别研发平台不多的情况,导致整体基础研究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研发人员占比低,高学历层次人才较少。研发平台半数以上为省级研发平台,国家级研发平台仅占少量,且研发平台对企业技术短板突破的推动力不强。

(二)创新合作协同程度不高

高层次产学研合作较少。企业产学研合作高校主要为国内高校,其中省内高校占比较大。研发合作方式较为简单,主要为合作基础开发,其次为直接转化技术成果,聘请院校专家为顾问及利用院校仪器进行开发的较少,表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不高。

(三)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双链”融合衔接不够

连云港市新材料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较大,企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并且企业建立的创新研发、监督和评价机制与市场契合程度不强。

(四)产业链拉动创新链受阻

连云港市新材料企业对创新链、产业链发展的拉动力普遍不大。企业规模小,产值不高,缺乏大型国有企业和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占比不足一半。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游,细分市场占有率普遍较低,将近一半企业的细分市场份额维持在25%以下。

二、连云港市新材料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的路径机制

(一)以需求牵引机制,引领产业链整合创新链资源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高校设立“双链融合专员”岗位,引导高校院所面向企业所需开展科研。按照协同主体的不同角色,市场、生产、管理、科研等不同创新主体间通过有效沟通与协作,在完成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协同创新的整体。同时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畅通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新渠道。创建连云港市石化新材料、硅材料技术交易中心,集聚技术研发和技术交易服务业。本地石化生产企业、硅材料、碳纤维生产企业都对专业技术有较大需求,引进专业技术交易服务机构作为运营主体,打造专业技术交易中心,进而定期组织石化产业技术交易展销会,加快创新成果的引入与落地。

(二)构建创新植入机制,驱动创新链供给服务产业链

建立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势,有效整合连云港江苏海洋大学、无锡江南大学的新材料专业及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力量,利用好各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建立高效的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新材料产业技术合作联盟重点实验室、双创基地以及行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推动科研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增强“双链”融合创新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高校研发实力与科研平台的创新优势,建设高性能纤维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硅材料的基础研究策源地,强化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着力突破新材料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

(三)形成“双链”融合要素支撑机制,促进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为主体的多链协同发展

搭建科技金融平台,助推新材料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大对新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以法定形式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比例。成立新材料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专项基金,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活动展开金融活动。培育引进更多专业规范的科技服务平台,打通双链融合对接流程。搭建更多专业化服务平台,发挥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作用,联合连云港市的新材料行业组织、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集群促进机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对加快双链融合提供服务平台支撑,促进产业链各环节间资源共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四)构建数据融通、信息共享机制,聚焦新材料双链融合信息服务平台

借助连云港市万亿级石化基地建设与石化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结合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产业链延伸特点,以新材料数据融通信息共享服务为切入点,引导连云港市石化新材料与高性能材料、硅材料上下游有效协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双链协同。主要聚焦双链融合信息服务功能,围绕新材料产业数据融通功能,开展新材料产业动态研究、市场数据分析、产业链瓶颈分析,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通上下游供应链关系,实现产销端对端协同。

三、推动连云港市新材料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的策略

(一)注重规划引领,从顶层设计推动双链融合

制订产业链合作创新引导目标,促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实施合作创新项目。实施产业链合作创新工程,强化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牵引作用,推进省内国内精准合作。打通制约连云港市各大产业间融合的关键环节,提升其关联度和融合度,以推进新材料产业与石化、海洋、医药产业的跨界融合、协同发展,从而提升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效能。发挥政府纽带作用,组织和推动协同创新平台的形成和建设。政府利用自身的优势,把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引入协同创新平台,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系统进行集成和衔接,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二)与对标城市无锡新材料产业链融合对接

加快两市新材料产业在产业链创新链的协同合作,进一步促进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双链融合。无锡特色新材料产业中的高分子材料于电子化学品领域与连云港市高性能纤维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等的产业链联系非常强。无锡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的高性能合成树脂领域、热因性树脂领域、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领域,与连云港市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具有产业链协同作用。江南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新材料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能力与人力资源,拥有国家级“光响应功能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合成与生物胶体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可共同培养与积极引进新材料博硕士人才,促进两地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

(三)加快三大新材料园区的联动发展

基于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三区联动机制。架构高位阶的统一领导体制,解决三大园区在发展定位、发展规划、发展布局等方面存在的碎片化、分散化问题,集中高效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具有高度一体化、强大集聚辐射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生态。在兼顾三大园区产业基础的前提下,推进分区特色发展。把石化新材料作为连云港市新材料一体化的重要产业支撑,以化工提供的上游原料为基础,与新材料优势产业相配套,形成三区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链布局及控制方案,实施产业准入协同。

(四)谋划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专业园区建设

基于连云港市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以推进石化新材料与多产业跨界延伸为目的,按照石化产业高端化、精细化发展需求,重点引进一批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和高端石化科研平台及成果转化项目,打造石化新材料高端、绿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新材料产业链延伸专业园区,可重点规划布局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精细专用化学品产业园区、高分子材料专业园区等功能分区。
(文 / 张涛 贺修建 陈彦婷 李阳)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连云港市科技项目政策引导类计划(软科学研究)“连云港新材料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机制研究”(RK2203)的资助。】

(作者简介:张涛,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贺修建,江苏海洋大学国际商务2022级在读硕士;陈彦婷,江苏海洋大学国际商务2022级在读硕士;李阳,江苏海洋大学国际商务2021级在读硕士。)

参考文献

[1]褚思真,万劲波.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机制与路径研究[J].创新科技,2022,22(10):41-51.

[2]王雪原,李家先.多主体协同视角下产业链与创新链“链际融合”路径设计[J].中国科技论坛,2023(09):48-58.

[3]袁伟民,赵泽阳,桂梓珍.农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过程、协同类型及协同模式——以花生产业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4):87-96.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