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开展乡村基层治理对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基层治理面临乡村文化氛围淡薄、乡村政治建设相对薄弱、乡村基层干部队伍较弱以及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程度有待提高等困境,寻求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实行多元共治的现代化治理模式、改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的人才队伍以及推进乡村法治化建设等有效对策,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治理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困境与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可见,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实现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新的环境和新的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乡村的表现最为突出。基于此,要立足于乡村基层治理的实践,深化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提高乡村基层治理的效能,寻找一条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乡村基层治理的新道路。
一、乡村基层治理相关理论基础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的内涵具体表现为:一是从基本方向上,乡村振兴战略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从“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是从发展目标上,乡村振兴战略在“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从“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从总体要求上,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和发展,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转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乡村治理的内涵
乡村治理是指通过对村镇的格局、基础配套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整合,以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的时代意义
推动乡村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本目标,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改善基层群众的生活环境、就业环境,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第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政府加大了基层扶持力度,包括各项资金支持与助农政策,但由于基层治理水平的匮乏,各项政策在某些乡村地区可能未完全落到实处,改善这一困境有助于乡村的全面发展。第三,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剧了乡村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有助于化解乡村农民间的矛盾,改善乡村与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创建和谐美好乡村。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基层治理中面临的困境
(一)乡村文化氛围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也愈加多样化,但目前我国乡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相对落后。一方面,大部分村民闲暇娱乐的方式依然是看电视、刷手机、打牌等,只有少部分村民会利用空余时间看书、看报,了解乡村治理相关事务。另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新媒体的兴起使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但部分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假鉴别能力和抵制力不够,容易被虚假信息、谣言影响。同时,很多乡村地区忙于发展经济,忽视对法治文化的宣传,许多村民对法律并不了解,有些行为常常行走在法律的边缘。
(二)乡村政治建设相对薄弱
新时代以来,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期和攻坚区,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的落脚点都在基层,而基层各方面的资源有限,存在组织管理松散、治理理念固化和治理方式单一等短板,这就决定了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低下、治理体制机制不顺畅,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行,农民的经济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以权谋私的党员干部,村干部权力的泛化和滥用导致了“苍蝇式”的腐败,这不仅破坏了集体利益,还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还有部分干部注重于人际关系的维护,致力于寻找自身的提拔路径,而对于自身创新能力滞后、统筹协调能力不足和工作作风守旧等缺点的关注不够。
(三)乡村基层干部队伍较弱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断拉大城乡差距,部分地区农村呈现出村庄空心化的特点。农村基础配套设施陈旧、教育落后、社会保障不足以及乡村基层干部待遇相对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大部分青年更愿意前往经济繁荣的城市。乡村基层治理队伍年龄结构中老龄化,部分中老年人思想较为保守,不易接受新时代新思想,依旧采取旧思想旧方法治理新问题。此外,由于培训资金、培训场地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基层组织对于党员干部理论知识培训的质量不高,部分干部不能深入或精准理解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导致执行政策时可能存在偏差。干部队伍人才的缺失导致难以选出基层治理带头队伍,解决农村由人才匮乏问题造成的治理效能低下的问题尤为重要。
(四)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程度有待提高
乡村治理法治化能促使基层工作规范化,但目前农村地区的法治化建设较落后。一方面,个别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欠缺,将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导致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行为和腐败行为。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改善,社会矛盾也愈加复杂多样,农民群体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等限制因素,公益性法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法律服务还未实现“最后一公里”,提供司法服务的人员由于无法完全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处理纠纷时存在模块化的现象。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基层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大力发展乡村文化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对提升村民的道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当地政府应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配套文化学习硬件设施,大力开展各种文化学习活动,提升乡村精神文明程度。第一,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除了关注乡村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还应关注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可对乡村文化建设板块拨付一定金额,在乡村中建立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场所。第二,加大网络监管的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政府应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村民文明上网,正确辨别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引导村民远离网络电信诈骗。第三,创新宣传法律知识的方式。除通过发放法律知识手册、有奖竞赛等传统方式鼓励村民学习法律知识,还可以通过编排小品、相声和戏曲等村民更喜闻乐见、中老年群体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宣传法律知识。
(二)实行多元共治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实行多元主体共治的现代化治理模式,有助于化解当前乡村基层治理政治建设薄弱的问题。多元共治的现代化治理模式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三方共同合作。一是要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制,乡镇政府要理清与当地村委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与村委的关系应为指导与帮助,而非过分干预。二是要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基层治理。借助工会、妇联等第三方社会组织,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见,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三是要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首先,当地政府可通过定期广播或车辆在村中巡游,帮助不会使用互联网或智能手机的群众了解村中相关事务。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型媒体,拓宽村民了解村中发展进程等信息的渠道。其次,对于村委干部的选举,村民应在对他们能力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投票选举,避免以往不了解竞选人员、看名字随意勾选投票,或者听专人指示勾选投票的现象。最后,建立群众激励制度,设置大米、酱油和食用油等实用性强的商品为奖品,吸引村民大力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来。倡导村民对村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对于主动参与到治理中且提议被采纳的村民表示充分的肯定并给予奖品作为物质奖励。
(三)改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议
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治理能力,解决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是乡村基层治理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按照择优选取的原则组建乡村领导干部队伍,避免排资论辈的现象,避免只论技能而忽略品德,选取德才兼备的公务人员。在管理领导干部时,要摒弃以往体制内过分注重辈分、职位等级,只敢奖励而不敢惩罚的做法。实施奖惩结合制度,明确管理细则,依据规定严格管理、依法管理。同时,注重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培训,定期开展干部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公务人员应树立学习新思想新技能的正确态度,要避免以往只静音播放而不深入学习,甚至是代刷网课的现象。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应大力号召大学生利用假期走进乡村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开展志愿服务,为乡村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高校可积极与当地乡村合作,帮助乡村发展经济。
(四)推进乡村法治化建设
新时期,乡村法治化有助提升治理效率,关键在于党员干部观念的转变和行政能力的提升。首先,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知识教育与培训,通过定期卷面考核或随机抽查的方式督促干部学法、用法,对于贪污腐败等问题严厉打击。其次,加大对基层司法建设的资金投入,可与高校法学院或律师事务所开展合作,建立村民法律咨询室,官方聘请法律专业人士定期前往各村开展公益法律咨询活动,为当地村民提供“最后一公里”化的法律服务。同时,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时,各村村支书或网格员应与律师积极沟通,让律师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以便更好地处理农村矛盾纠纷。最后,发挥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各地应设立网络、信箱、电话等多样化的投诉渠道,保证投诉渠道畅通且能够匿名投诉,工作人员对每一位群众的投诉处理,并对于不涉及国家机密的事件及时公开处理结果。
五、结束语
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是一项不断优化、不断发展的进程,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了乡村基层治理的时代意义,指出目前我国乡村基层治理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研究,从而推动乡村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新时代下,要坚持党的领导,因地制宜,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程、实现有序的基层治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文 / 居李萍)
(作者简介:居李萍,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社会治理、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郭磊.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20(05):80-82.
[2]张炜达,李鑫,赵欣云.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2):46-54.
[3]黄博琛.乡村治理的困境及出路[J].农业经济,2022(1):83-85.
[4]姚俊智.规则之治:乡村治理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进路[J].领导科学,2022(12):96-99.
[5]李三辉.乡村治理现代化:基本内涵、发展困境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刊,2021(03):75-8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9433.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