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域经济 > 浅析连云港市海洋科技人才开发现状及对策
2024
11-15

浅析连云港市海洋科技人才开发现状及对策

摘 要: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新质生产力既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路径,又为开辟海洋未来产业新赛道提供可行方向。当前,连云港市正在奋楫向海,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实现向海洋强市的现代化跨越,而一批能够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开发海洋的海洋科技人才是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连云港市海洋科技人才开发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连云港市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人才沃土。

关键词:海洋科技人才;海洋新质生产力;海洋经济

一、引言

随着全球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海洋科技的不断进步,海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沿海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海洋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海洋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谢宝剑和李庆雯总结海洋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带有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其本质上由海洋科技创新驱动,是更具有前沿性、突破性且更能体现新内涵的先进生产力。海洋事业是科学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事业。培养造就宏大的海洋人才队伍,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是发展海洋事业的人才资源基础,而海洋科技人才是推动海洋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海洋科技人才这个核心变量。刘婷和许斗斗将海洋科技人才定义为在海洋相关领域直接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科研人员,是海洋领域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当前,连云港正在全面吹响经略海洋、挺进“深蓝”的冲锋号,并以“提前谋划、高位推进”的姿态紧紧抓住海洋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这一要义,同时聚力海洋科技人才开发。

二、主要问题

(一)海洋科技人才总量不足

随着科技兴海战略的深入实施,现代海洋渔业、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等全市海洋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亟须大量科技人才支撑。但是,当前连云港市海洋科技人才3 000余人,而2023年青岛市海洋人才有38万人,连云港市海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规模总量很难支撑海洋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

(二)海洋科技人才层次不高

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具有高技术特性,需要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海洋科技人才来支撑。但是,连云港市在这些重点领域能够带动科技创新的院士、技术领军人才还不多,难以满足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与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带来了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相比,连云港市海洋科技人才层次差距较大。

(三)涉海平台载体聚才不强

连云港市累计建设市级以上涉海科技平台43家,拥有江苏省海洋资源技术创新中心、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江苏省涉海产学研联盟等创新载体。但是,部分高层次涉海平台处于刚刚起步建设阶段,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领域的涉海成果还没有显现,对海洋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和承载能力尚未发挥出虹吸作用。

(四)海洋科技人才投入不足

连云港市在科技人才扶持上展现出积极态势,但聚焦于海洋领域的人才支持相对薄弱。围绕海洋科技创新的科研项目比较匮乏,海洋专项人才资金投入力度有限,部分涉海科研机构的技术设备及科研条件相对落后。此外,连云港市涉海类高校目前仅有江苏海洋大学,其在海洋专业人才培养和投入仍有待加强,尚未形成1~2个叫得响的涉海学科。‌

三、对策建议

(一)壮大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夯实海洋新质生产力创新源泉

1.拓宽海洋领域引才渠道。(1)突破固有方式灵活引才。统筹用好社会组织、用人主体等力量资源,创新探索多元引才机制,实施“带土式”移植、“候鸟式”聘任、“订单式”挂职等多种引才方法。依托花果山英才计划,提高海洋高层次人才引进比例,实施蓝色人才专项工程,围绕海洋领域急需紧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构建海洋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2)深化校企合作优势引才。通过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确保人才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校和学生。加强资源、信息和平台共享,促进江苏海洋大学等高校与涉海类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实施校企合作“博士行动”,探索构建校企人才合作新路径、新模式。

2.加大海洋人才培育力度。(1)提升涉海院校办学水平。全力支持江苏海洋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强化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专业发展,构建涉海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涉海类高职院校与技工院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建设高水平涉海专业群。(2) 推动海洋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积极鼓励海洋领域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赴国外相关机构进修访问和参加高级研讨班学习交流。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出国学习交流支持力度,引导支持科技人才组织和参与国际涉海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科技人才的国际活跃度和影响力。(3) 强化青年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青年海洋科技人才挑大梁,选用优秀青年人才承担重点海洋技术创新任务,在科研项目中进一步明确青年参与的比例要求,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加强对基础科技人才的长周期培养、评价和资助体系建设,重视对青年基础研究人才发展的指导和培养活动,建立老、中、青科技人才“传帮带”机制。

3.推进海洋产才深度融合。(1)深化创新主体人才职责。推动涉海类企业成为海洋科技人才施展才华主阵地,坚持“签约即跟踪、开工即培育”,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让海洋科技人才成长有支撑、创新活动能认可、未来发展有引导。(2)构建海洋科技人才攻关联合体。组织连云港市重点海洋产业的龙头企业联合重大创新平台、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的各类海洋科技人才组建创新联合体,最大限度地激发海洋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打造“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循环。(3)持续壮大蓝色工程师队伍。加强现代海洋产业方向工程硕士培养,探索建立海洋领域高等教育共同体,打破高校学科壁垒,贯通学研产,推动科教产才大融合。

(二)集聚高端海洋科技人才,激发海洋新质生产力创新引领

1.加快荟萃海洋科技英才。(1)建设海洋专家工作室。紧密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科技前沿领域和重大需求,申报设立省级专家工作室,开展基础性研究,营造创新氛围,推动更多海洋科技领域的专家人才在连云港安稳工作。(2)培养海洋战略科技人才。发挥国家和省实验室、大学及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统筹推动项目、资金、人才、基地等一体化配置,在国际国内海洋科技前沿基础研究、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践中,培养和发现一流涉海科技领军人才。

2.加强涉海关键技术攻关。(1)聚力破解海洋重点产业发展瓶颈。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核心力量向海洋领域攻坚前沿技术聚集,让更多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领衔高水平研发团队,建立基础研究接续支持制度,对研究成果突出、培养前景好的优秀团队给予长周期支持,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2)建立健全海洋科技人才攻坚权责机制。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符、贡献与收益相符,让研发经费、研发成果等专业事项交由科技人才,让海洋科技人才在科研活动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注重评价海洋科技人才在解决海洋核心技术难题、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实际贡献,让真正有实力的海洋科技人才在更加公平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加快涉海平台建设步伐,厚植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1.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1)加快现有平台高效运营。加速推进连云港市各类涉海创新载体建设,进一步厘清江苏省海创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与政府、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关系,切实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引才聚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深入融合发展的功能定位和使命价值。积极主动与国际上具有高水平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关系,引进先进的科研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 (2)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创建。加快推进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建设,围绕太湖实验室“洞—池—湖—海”体系建设任务,争创以海洋智能装备测试技术、高端海洋装备和智能控制技术为主攻方向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打造以康缘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轴,各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实验室、各类专业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体系,集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

2.放大涉海平台引才作用。(1)新增一批海洋产业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连云港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和江苏沿海开发中的区域优势,吸引大院大所等战略创新力量落地连云港,形成以国家和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为引领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江苏沿海创新发展的北翼策源地。(2)构建多元化平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涉海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海洋科技人才提供先进的科研设施和实验条件。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海洋科技人才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建设创新创业孵化蓝色平台,为初创企业和团队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激发海洋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四)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生态,放大海洋新质生产力倍增效应

1.增强人才服务政策效力。(1)建立海洋人才激励政策。围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出台专项科技人才支持政策,形成项目启动支持、项目成长奖励、股权投资、项目融资及引才奖励的全流程支持体系。加强政府对海洋领域的科技投资,用于支持海洋研发设备更新、海洋高技术研究以及海洋公益性业务技术开发。(2)强化海洋科技人才服务保障。聚焦科技人才关心的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成长平台等方面进行倾斜。(3)加强科技人才政策效能评估,通过对政策实施后的目标吻合度、时效性、协同性等进行评估,及时优化调整支持方向、支持力度、支持群体等,进一步提高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和精准性。

2.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拓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加强对人才项目概念验证和评估,及时筛选能够解决产业实际需求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予以产业化探索支持。构建多层级、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设立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资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时立项资金支持高校院所搭建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和机构创建,让资金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2)健全海洋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聚焦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关键薄弱环节,加快构建技术转移服务、科技成果评价等为支撑的全链条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技术产权交易,鼓励科技人才以知识产权参股、兴办联合实体或成立股份制企业。加快专业化涉海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提供涉海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专业服务,推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市场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文 / 候新 张宏远 魏煊益)

【基金项目:1.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23SYC-164);2.连云港市第六期“521工程”科研资助项目(LYG06521202391);3.连云港市科技计划政策引导软科学项目(RK2301);4.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2023221207);5.“江苏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创新支撑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BR2023016-6)”。】

(作者简介:候新,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张宏远,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创新与海洋经济;魏煊益,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璐,吴一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以T市为例[J].质量与市场,2024(06):3-5.

[2]陈劲,陈书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问题、现实逻辑与主要路径[J].现代教育技术,2024,34(07):5-12.

[3]谢宝剑,李庆雯.新质生产力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东南学术,2024(03):107-118;247.

最后编辑:
作者:《大陆桥视野》
我们依托《大陆桥视野》杂志的优质、独家资源,传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各方信息,展示专家、学者、从业者针对大陆桥和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观点和言论,希望能够为推动丝路经济带的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留下一个回复

你的email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