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审计模式,也是党和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审计画像技术,这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审计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经济责任审计如何运用审计画像技术,并依照经济责任审计以人为主的特色,阐述经济责任审计画像步骤,通过审计流程、审计评价以及审计成果三个方面分析标签体系构建的意义。基于标签构建的四点原则提出了标签构建的步骤。
关键词:审计画像;经济责任审计;标签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审计领域的重大工作。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署印发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以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为目标的审计。本文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方法,运用审计画像技术基于不同的场景精准刻画全方位、多角度的领导干部画像。当前,已有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画像的整体框架层面,缺少具体细节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对审计画像中的核心步骤进行探索,基于不同场景构建审计画像标签体系,提升审计的准确性,推动审计结果的运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画像技术概述
(一)审计画像
审计画像是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新技术。用户画像就是某一特定的群体或对象的多项特征构成的要素集合,以线上平台为基础,通过对数据的采集、清洗、处理等流程将数据归类到相应的标签的过程。用户画像描绘的并非真实的普通用户,而是利用大数据算法技术将虚构的某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群体汇总提炼成“典型用户”,通过标签分类最终形成画像。审计画像就是将这一过程应用于审计工作当中。常规的审计更多由“事—人”的方向进行,但经济责任审计是由“人—事”,围绕的审计对象是领导干部,所以更需要审计画像技术真实、全面地反映审计对象的责任履行情况。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要关注人与事之间的关联性,这是审计画像能否达到精准刻画的关键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审计程序也趋于自动化。总而言之,审计画像就是运用大数据平台将信息处理转化,并且通过标签的形式用可视化的方式反映审计结果。
(二)经济责任审计画像步骤
业务系统繁杂,数据量级大,因而更需要运用画像技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本文采取“场景—标签—数据—画像”的基本思路构建审计画像,结合不同的应用场景,选取恰当的标签定向刻画。
1.场景确定。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选出的审计对象带有不同的工作属性,履职情况复杂多变,进行审计画像的刻画时需要考虑干部的职务级别和主持工作的类型以及分管的业务,例如,审计时对单位一把手和副职的考核要求不一样,对直接主持单位所有工作和负责分管的不同业务板块的考核要求不一样。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审计目标和审计期间。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两种类型,实务工作中因审计目标的需求选定不同的审计类型。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场景是不同的,为了满足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在进行审计画像时要灵活选取不同的标签进行刻画,提升画像的准确性。
2.标签设定。标签选择是审计画像技术最核心的步骤,也是给审计画像注入灵魂的关键。标签应当依照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紧密围绕审计内容进行构建,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关注的重点形成标签体系。标签构建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根据行业本身的特点增设新的维度,由审计人员和相关专家确定主标签体系。但是,想要精准刻画领导干部的画像,仅设立主标签是不够的,需要在主标签下细分多个子标签,形成企业自己的动态标签库。动态标签库的建立是为了根据每个审计对象的特点进行标签的选择,符合经济责任审计“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审计特点。如果说场景的选择奠定了画像的主基调,那么主标签的构建就是刻画画像的主轮廓,细分出的子标签雕琢了画像的细节。
3.数据选取。审计画像是基于大数据平台的一种新型技术,和其他大数据技术一样需要数据的采集、清洗、预处理、处理等流程。在既定的场景下,根据所选的主标签和子标签的需求定向抽取数据,这样可以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避免浪费资源获取无用的冗余数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需要的数据大多属于内部数据,且数据体系繁琐庞大,不同业务考核指标之间也存在钩稽关系,加之收集的外部信息可能存在偏差,无法确保画像的真实完整。因此,随着各大企业开展的数字化转型战略,企业各自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使得数据的采集更加方便快捷,也更有针对性。
4.画像呈现。每个审计对象都有自己的特点加之审计阶段的不同,所以,审计画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是检查领导干部的责任履行情况,也可以通过审计画像展现出每个人的优劣特点,为企业后续选人调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正如前文所述,每个领导干部在不同的职位,分管不同的业务,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经营管理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需要在进行审计时根据不同的场景,从企业设置好的标签库里选择合适的标签对其进行刻画,最后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审计成果,生成审计评价。
三、基于场景构建审计画像标签体系
(一)标签体系构建的原则
1.全面反映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审计画像标签的构建应当根据2010年国家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对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要求实现全面反映,同时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依照企业性质的差异形成重点审计内容,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突出重要性。以银行企业为例,标签体系的构建既要能够按要求达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全覆盖,也要根据不同领导的分工侧重点选择标签进行精准刻画,不能仅依赖单一标准对所有领导干部进行照搬硬套,这样无法反映出经济责任审计以“人”为本的核心特点。
2.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相结合。可比性是标签构建的重要原则,因为可比性能够保证审计画像的刻画具有一贯、统一的参照标准,不同方向的对比使画像更能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有时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期间较长,需要在审计画像构建的过程中遵循纵向可比的原则,这样可以确保对同一位领导干部在不同时期的审计画像进行自我比对,观察履职期间的责任承担情况,体现自身的变化与发展;横向可比更多地侧重于不同领导干部在相同时期的任职情况,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比对发现优劣势,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发展。因而,审计画像标签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可比性的原则,只有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结合起来,才能全面体现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承担情况。
3.正向和负向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画像要全面反映干部工作的真实情况,审计画像标签的构建要正向与负向相结合,从多方面刻画真实且完整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画像,为后续审计结果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例如,某位干部任职期间,落实重大经济决策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需要在画像中有所体现;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连年亏损,那么画像中就要有“经营亏损”的标签展示;同样,若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犯过重大过错,也需要在审计画像中选择相关的标签真实展示出来。因此,标签体系的构建既要有正向标签突出领导干部优秀的业绩,也要有负向标签揭示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4.系统和分类结合。之所以要建设标签体系,是为了后续刻画审计画像更方便快捷,因此,标签在构建时需要自成体系,搭建起一套完整的框架,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画像标签库。标签的构建不是杂乱无章的,需要按照系统的框架进行填充,所以,遵循系统性原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说系统性构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那么分类就是在每个子框架下梳理标签属性。本文将画像分为六大类,每个画像下都有对应的主标签和子标签,通过分类的方式能够清晰地突出画像的刻画思路和反映内容,彰显画像的逻辑性。另外,通过系统和分类的结合,使得标签内容覆盖面广,同时避免标签重复,生成具体某类画像时直接选取分类下的标签即可,从而提高审计画像的效率,而且,此种模式下的标签管理也更直观便捷,随加随删、随取随用。
(二)标签体系构建步骤
1.标签生成。审计画像技术生成标签首要目标是确定标签名及标签定义。标签名的选择尽量简短明了,因为完整的标签体系中有大量的标签集合,过于冗长的标签名会降低审计画像的简洁性。标签定义是对某类数据集合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形成高度精练且具有含义的数据子集,简言之就是通过标签定义来规定哪些信息数据归属于该标签下。构建审计画像标签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标签生成,借助大数据技术将信息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形成相匹配的标签,为审计画像的呈现提供足够的标签资源。

2.标签分类。标签体系越复杂,分类维度就越多,将标签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可以大大提高标签的使用效率,本文主要参照三个维度将标签进行分类。第一个维度是按照标签主题分类。经济责任审计画像是一个全面呈现领导干部职责履行情况的技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履职情况,将整体画像细分为六大基本画像,每个画像都有自己的主题,该主题下的标签归为一类,集中反映特定方面的画像情况;第二个维度是按照标签次级分类,标签体系不是单一层级,包含主标签和子标签,子标签在主标签的基础上进行细分,达到精准刻画审计画像的目的;第三个维度是按照标签属性分类,可以分为事实标签、模型标签、预测标签。事实标签较为简单,一般直接选取事实数据进行简单加工即可生成;模型标签需要进行数据挖掘,运用相应的算法并根据用户特征生成的一类标签;预测标签需要结合一些历史数据,根据使用场景进行人为的主观判断而生成。
3.标签管理。各类信息数据加工生成标签,标签集合构成标签库,构建完整的标签体系离不开标签管理流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标签根据使用情景的不同也需要及时更新换代,所以,标签有自己的使用生命周期。一个标签从“创建生成—场景应用—更新维护—停用删除”四个阶段完成使用生命周期,因而标签库里的标签可以通过这样的周期更迭,确保审计画像的崭新度。所以,企业可以依照标签的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设计相对应的标签管理流程,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反映标签的状态,提高标签的更新效率,还能更方便地提取和定位标签,为审计画像的准确性提供基础保障。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画像“场景、标签、数据、画像”四步走方法,从审计流程、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三个方面分析了审计画像标签构建的意义。从标签生成、合理分类标签,最后结合标签的生命周期管理标签,提出一套完善的标签构建方案,旨在达到运用审计画像技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的目的。
( 文 / 王安琪 )
(作者简介:王安琪,南京审计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参考文献
[1]侯本忠,白雪娇,刘甜甜等.大数据视角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画像指标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21(23):102-106.
[2]宋司博.审计画像技术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22.
[3]润雪.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干部履职精准画像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22(05):9-10.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www.dlqsyzz.com/9883.html
- 转载请注明: 《大陆桥视野》 于 大陆桥视野 发表